1. 非合資公司“雛形” |
● 宗慶后稱,“那時(1996年)我們不缺錢,只是太想加快娃哈哈發展了,一個合資公司就這樣匆忙成立了”
● 當初達能控制的金加是自己選擇了5家比較大的子公司進行合資,剩下的5家小公司是達能“看不上
● 而這剩下的這5家體制之外的小公司也就是今天非合資公司的雛形
|
2. 宗慶后:“我們上當了” |
● 開始以為金加是達能百富勤合資,雖控制51%股權,但因為集團、美食城都是我的,以為自己是老大。
● 宗慶后稱后來百富勤在娃哈哈不知情時將股權賣給達能,形成合資公司被達能控制局面,這是陷阱
● 事實在當時,娃哈哈集團并沒拿出很多資金,其入股的主要形式是(商標)轉讓費用以及設備建筑物
● 業內認為,此事一開始脈絡清晰,也是公開游戲規則,而宗慶“忽視和誤解”了,“吃了一個啞巴虧” |
3.達能:“我們上當了” |
● 關鍵的一步:2005年,娃哈哈非合資企業在一定前提和條件下獲得合資公司授予的商標使用許可(一是與合資公司簽訂有代工協議的娃哈哈公司;二是與合資公司非競爭行業的公司)
● 2006年年初,總數近40家娃哈哈非合資公司利潤達10.4億元,對此達能認為宗慶后開始把利潤高產品如營養快線、思慕C等由非合資公司生產,利潤低的純凈水果奶等由合資公司生產,獨占大量利潤
● 在娃哈哈35家非合資企業中,有26家為離岸公司直接投資,這些分布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等不同小島上的公司在宗慶后的財富帝國中位置舉足輕重,同時也在娃哈哈糾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開始有人指責大部分離岸公司“法人代表”無實力進行投資,一些股東財產并不能支起如此龐大的財富體系,其幕后大股東直指宗慶后 |
|
|
1987年,達能名列世界第六大食品集團,主要生產奶制品、飲料、餅干等。法國達能集團在廣州開設了第一家酸奶公司,中國經濟蓬勃的發展讓達能意識到,一個好時機的到來。
1994年達能與光明先后合資建立上海酸奶及保鮮乳項目,達能占45.2%的股份,由此達能的中國之行走上了成功之旅。
1996年,達能開始出手進軍中國的飲料市場,與娃哈哈成立了5家合資公司,在這一年中,達能又出手收購武漢東西湖啤酒54.2%的股權,收購深圳益力食品公司。
達能的第二個階段始于2000年那一年,達能通過宗慶后介紹認識了當時樂百氏的何伯權,當時達能收購了樂百氏的92%的股權。
2001年,達能終于成為光明的股東,持股5%。到2006年,達能已持有光明股份20.01%,成為光明乳業的第二大股東。
2004年,達能收購了上海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6年7月,達能在美國華平投資、荷蘭發展銀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之后,成功牽手匯源,并以1.4億美元持有了匯源果汁22.18%的股權。
4個月之后達能再度出手,與中國最大奶制品公司蒙牛組建了合資公司,達能持股49%。
至此,完成了在中國市場上飲用水、乳制品和果汁飲品三大飲料產品的戰略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