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盡管3月的北京春意正濃,但在金志國眼里,中國啤酒行業的寒冬已經來臨。“這個冬天將持續3-5年,部分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夠的企業將被淘汰。”金志國認為,這些將被淘汰的啤酒企業將成為啤酒巨頭整合的對象。[詳細] |
|
|
除了青島啤酒,華潤雪花、燕京啤酒等國內一線啤酒巨頭都表示過強烈的擴張欲望。華潤雪花大股東華潤創業副總經理鄺文謙曾表示,該集團今年的資本性開支中40億港元將投入啤酒業務上。據他透露,去年華潤雪花收購的10家啤酒廠,令其總產能提升了25%。 [詳細] |
|
|
□ 背景:青島啤酒07年因成本上漲或損失利潤1億元
據測算2007年的漲價因素給青島啤酒(600600行情,股吧)帶來大約1個億的利潤損失。青啤公司董事長李桂榮在春節前一次媒體會議上表示,“面對巨大的成本壓力,青啤首要的任務就是活下去,能夠活下去就是勝利。”[詳細]
□ 青島啤酒擴張規模備戰“寒冬”
在啤酒企業的“寒冬”到來之際,青島啤酒首先實現規模擴張,提高品牌溢價,在整個供應鏈基礎上消化材料漲價而帶來的成本上漲。[詳細]
|
□ 人大代表金志國:資本市場不是圈錢場:
“資本市場并不是圈錢的地方,實際上是信用市場,如果失去了信用,你就失去了在資本市場表演的機會,甚至要按照資本市場規則受到追究”… [詳細]
□ 人大代表金志國向兩會建言“信用立法”: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增強信用觀念和信用防范意識,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和投資環境,已經十分迫切。” [詳細][品牌強則國強]
□ 青啤唱響“中國制造”主基調 金志國榮膺十大經濟年度人物:
集“激情”與“智慧”于一身的金志國,同樣也為青島啤酒這個百年品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激情,并帶領整個啤酒行業進行不斷的創新。 [詳細] |
|
從1993年起進行股權制改革,青島啤酒經歷了無數次“被迫”的經歷。從計劃經濟下忠誠的狗“被迫”市場經濟嗜血的狼,從國內市場的競爭“被迫”經歷家門口的國際競爭。懸在游戲規則與資本市場的利器之下,面對國內啤酒行業放緩的趨勢,青啤正“被迫”試水國際化。 [詳細] |
|
|
□ 青島啤酒集團總裁金志國談擴張
想起瘋狂并購后經歷的那段痛苦,金志國說:“擴張是一個光環,然而,用什么去支撐這個光環?以前支撐的是一個青島本土企業,現在支撐的是一個跨國企業。如何讓它在擴張的前提下依然保持鮮活?整合的擴張才是成功的擴張。”
[詳細] |
□ “青島”給“啤酒”的百年支撐之力
在金志國看來,原先青啤更多的只是與城市的關聯,但千載難逢的機遇,又讓百年青啤交融了百年奧運。透過 “三個百年”,不僅能夠見證青啤的歷史,更能加深青島啤酒符號的全球記憶。[詳細]
|
|
金志國,男,1956年出生。山東青島人,大專學歷。1975年進入(原)青島啤酒廠工作。1996年被任命為青啤西安公司總經理,率領“漢斯”啤酒一舉扭虧為盈。2000年8月,金志國受命組建(青啤)北方事業部,2001年4月出任北方事業部總經理,同年8月,被任命為青島啤酒集團總經理。 |
啤酒業:并購改變了什么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況自1994年以來的中國啤酒業,那非“并購”莫屬。而外資啤酒對本土啤酒企業的“第二次并購高潮”,始于2001年以來的最近幾年,可謂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資料顯示,1988年全國有啤酒生產企業813家,1996年減少為589家,而今天這個數字被“資本并購”改變為500家左右。[詳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