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急之國”,急功近利,全民浮躁。中國經濟如同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快得令人矚目,也讓身在其中的乘客膽顫心驚。唯GDP主義盛行,一些領域充滿“大躍進”思維,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超常規使用,社會公平正義缺失……中國,您是該放慢腳步了。[微博熱議]
城建: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
兇猛的城市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2005年7月,時任建設部部長的汪光燾披露,全國200多個地級市中,183個城市意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而后,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顯示,655個城市正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向世界”。“一窩蜂”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發展邏輯?[詳細]
金融中心:30多個城市雄心勃勃要建
上海、北京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昆明、南寧和烏魯木齊分別要建“泛亞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亞區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個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區域的“金融中心”。中國是否需要這么多的金融中心?[詳細]
高鐵:6年跨越發達國家30年歷程
從無到有,中國的高鐵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中國速度”的神話,仿佛是整個中國經濟的縮影,一度是如此的振奮人心。但在2011年的7月,一系列高鐵事故和慘痛的教訓卻讓中國人陷入深思:這樣的神話,究竟是被如何制造出來的?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快?[詳細]
填海造地:山東半島20年填2.2萬公頃
山東半島20年來的填海造田使海灣面積減少了2.2萬公頃,海岸線長度縮短了186公里。在地方政府比拼經濟指標和巨大的利潤推動下,一系列的問題并不能阻擋地方政府“向海洋要地”的大躍進步伐。海南、廣東、遼寧、河北、天津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都不比山東少。[詳細]
地鐵:中國10年勝過西方100年
就在高鐵大躍進的同時,中國的地鐵也步入大躍進式時期。截至2010年,中國已有近30個城市都在著手軌道交通的建設、規劃,涉及地鐵線路項目有110多條。但事故頻發、規劃亂象、虧損困境等問題,給中國的地鐵建設帶來了諸多隱憂。[詳細]
高速公路:高歌猛進 19公司背債千億
在“十五”規劃前,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還只有1.63萬公里。自2004年國務院通過高速公路網規劃,加之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高速路網建設高歌猛進。截至2010年,全國已建成通車7.6萬公里的高速公路。根據各省區市規劃,未來十年的目標是:再通車7.9萬公里。[詳細]
風電:連續5年翻番 已成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間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5年實現翻番,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4473.3萬千瓦,成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如今,全國建設中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已經增加到8個,24個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風電場。[詳細]
核電:若按目標 中國規模超他國總和
何祚庥院士表示,如若按照國家的發展目標,2050年達4億至5億千瓦,屆時中國的核電規模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問題的關鍵是這一核規劃的制定,沒有對核安全問題作出充分評估或具體分析。即便是1%的事故發生率,在中國也是不可想象的。[詳細]
保障房:5年建3600萬套 被批太離譜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房地產界一些人士不以為然。一向以“敢放大炮”著稱的京城房地產大佬任志強公開表示,3600萬套保障房指標定得太高,太離譜了,根本不可能完成。他甚至將此一指標譏諷為“中國的又一次大躍進”。[詳細]
光伏:電池產量6年暴增達600多倍
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鏈中,已投產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業、60多家硅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330多家組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0%。[詳細]

中國之“快”被異化成犧牲百姓福祉 背離發展初衷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道路,將“發展才是硬道理”闡釋得淋漓盡致。因為有了發展,GDP才能躍居世界第二,才有了如此多漂亮的城市。這些都是發展的成果。但遺憾的是,我們在發展的一路狂奔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血的教訓。[詳細] [評論]
郎咸平:中國式超前建設占用大量寶貴社會資源
在經濟學里有一個詞叫“適當的發展模式”(Properly)。就是說,我們的基礎建設千萬不能超前,鐵路就是這樣的基礎建設。超前的基礎建設占用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而我們完全可以用這個資源來創新、創業,讓企業創造利潤,讓老百姓更富裕,做到藏富于民。[詳細] [評論]
經濟高鐵上你我都是乘客 成果難享風險卻共擔
為達到短期增長目標,長期過度使用資源的做法,不僅嚴重透支中國經濟的未來,也完全不可持續。更令公眾不平的還在于,這種嚴重過度使用資源的增長方式,成果很難讓民眾共享,風險卻只能讓民眾同擔。在高速飛馳的中國經濟列車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乘客。[詳細] [評論]
一日千里般的中國速度,到底是誰的速度?
我們一直認為,是發展總會有犧牲,總會有失誤,這是必要的代價。于是我們容忍犧牲環境、容忍低工資,容忍犧牲“少數人的利益”。然而幾十年后的我們終于發現,被不斷犧牲的“少數派”最終成了多數派,“多數人的利益”卻不斷坐大成了少數人的利益。[詳細] [評論]

經濟模式“體質”上是速度型 很容易追求最大最亮最輝煌
中國經濟模式“體質”上就是速度型而非速度、質量、效益統一型。如同人的“體質”一樣,有人容易過敏,有人容易得高血壓。中國經濟模式的“體質”是速度型的,或者說在給定的制度約束條件下,中國經濟模式會下意識地選擇速度第一,選擇“大躍進”式的發展。[詳細] [評論]
GDP崇拜造成官員項目饑渴 經濟增長“嗜血帶毒”
公權力本屬于群眾和社會,官員的命運應該歸人民掌握。如今,在GDP至上的官員考核機制下,有些地方官員為了提高GDP產值,為升遷鋪路,根本不管這樣的發展是否對群眾身心健康有害,也不管GDP是“嗜血”還是“帶毒”,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詳細] [評論]
“大干快上”思維左右主流意識 中國太浮躁
長期以來,現任的官員往往只顧自己任內的GDP。速度決定了一切,速度等于政績,速度就是能力,而忽視了過分追求速度所帶來的環境、民意、以及安全等隱患。橋梁、高速公路、高層建筑、以至于城市拆遷,都在追求“大干快上”。[詳細] [評論]
中國所有發動機已竭盡全力 稍有不慎都可能萬劫不復
現代中國就像一列龐大的貨運火車,在頂峰不知何處的長長陡坡上咆哮前行,所有發動機已竭盡全力。它不能慢下來或停下,絕不能踩剎車,哪怕只停留一秒,就會翻滾而下萬劫不復。全世界都將被墜毀沖擊波震得搖搖欲墜。[詳細] [評論]
速度慢下來:快慢絕非“要害”
中國正跨過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這個坎,如何跳好龍門是關鍵,增長速度不能反映經濟質量。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低素質勞動力貼牌生產形成的出口導向,現在這樣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必須轉到擴大內需上。現在的轉型主要是從更深層次上進行體制、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詳細]
結構穩起來:別再“拄拐杖”
政府主導型增長方式加劇投資與消費的突出矛盾。中國的消費力,尤其是居民的消費力逐年走低,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能不能在“十二五”時期扭轉消費下降趨勢,初步形成消費主導格局,這既是轉變經濟方式的成敗所在,也是改革的重點所在。[詳細]
體制順起來:以更大決心推進改革
目前改革動力不足的原因,恐怕正在于改革的進展不足,形成了某些頑強地不肯退出的既得利益。推進改革勢必遇到來自既得利益等種種阻力和障礙。經驗表明,改革需要有“頂層設計”和實施方案,而不是一些零碎的、個別的政策調整。轉型成敗,在此一舉。[詳細]
欠賬補起來:養老等社會保障要跟上
即使目前中國仍處于緩慢老齡化化時期,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不堪重負,更不可想象它將如何應對未來二三十年的快速老化時期。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建議,國家財政以外匯轉移支付方式,解決國內住房、教育、養老等民生領域欠賬問題,或可稱為“民生外匯方案”。[詳細]
日韓實現由低收入國向高收入國轉換
就比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換。從基尼系數來看,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達0.45,到90年代末曾一度接近0.5。而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基尼系數為0.36,到90年代末下降為0.31。[詳細]
借鑒臺灣地區經濟飆速時代的經驗
臺灣地區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狂飆時期,那段歲月中,臺灣人曾陷入金錢萬能、發展掛帥的迷思中,投機、賭徒心態蔓延社會各階層。但在90年代初泡沫破裂后,臺灣藉文化激蕩、社會參與等社會力釋出,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從而構成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詳細]
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經濟長期徘徊
專家分析稱,這些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錯失發展模式轉型的時機,沒有解決技術創新的問題,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沒有有效地調節收入分配的機制,社會分化非常快,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體制變革嚴重滯后,受到利益集團羈絆。[詳細]
從外圍經驗看,增速減緩并不是壞事
從日本和韓國發展歷程來看,它們都經歷過一個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的過程,日本在經歷1973年的石油危機,韓國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高速增長過程基本終結。在這過程中,不僅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而且生產、支出、收入等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