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市對外開放再下一城,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來了。
1月28日,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同日,中國銀行(601988)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亦公告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這標志著標普已獲準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國際評級機構獲準進入中國債券市場,不僅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提升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也會加強國內信用評級行業的市場競爭程度,加劇國內評級機構的行業洗牌,從而完善和提升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體系、風險識別能力。
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早有準備
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國際評級機構以獨立經營主體的身份進入,早有相關制度安排做鋪墊,此次標普成為首家國際評級機構獲準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實則是信用評級行業對外開放的又一大實質性舉措。
2017年,央行發布的第7號文就對境外依法設立的信用評級機構法人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明確了準入條件。2018年3月,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注冊評價規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境內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協會將對申請注冊的評級機構開展市場化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分層分類管理。
《規則》是對央行2017年7號文的進一步細化,正式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式接受境外評級機構注冊,國際評級機構可以根據《規則》要求提交申請及所需材料。
隨后,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惠譽)就傳出加速籌劃在中國獨資經營的消息。目前,三大評級機構在中國都設有獨資子公司主體,其中,穆迪和標普分別在2018年5月和6月設立穆迪(中國)有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分別為1億元人民幣和1800萬美元。根據天眼查顯示,惠譽則未在2018年再在中國設立獨資實體,目前仍只有在2005年注冊的惠譽(北京)信用評級有限公司。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規則》發布后,三家國際評級機構就提交了申請材料,但三家國際評級機構所申請的評級資質不太一樣,有的評級機構只申請了針對銀行間市場個別幾類債券的信用評級資質。
此前,國際評級機構在中國經營只能采取合資方式。惠譽在中國的合作方是聯合資信,穆迪則持有中誠信國際的部分股權,標普雖未持有中國本土評級公司股權,但與上海新世紀資信建立了合作關系,主要在技術和培訓方面提供幫助。因此,對于國際評級機構來說,他們對中國債券市場早有多年的了解。
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進入中國債市
中國債市放開國際評級機構準入是我國債市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近日就公開表示,目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已設立境內法律實體,交易商協會正在開展注冊評價工作,完成注冊評價后,相關國際評級機構即可開展評級業務。下一步,中國將支持國際評級機構開展評級業務,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服務;降低對外部評級的依賴;推動評級機構的跨國監管合作等方面推動。
中信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執行總經理、債券承銷業務線負責人王超男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評級機構獲準進入中國評級市場對中國債券市場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迅猛,信用評級業務也需要在債市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大浪潮中,通過對外開放不斷完善評級體系和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另一方面,“債券通”、熊貓債的發展,給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很好的平臺,但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對境內評級體系知之甚少,相反,他們對國際評級機構更熟悉,所以,引入國際評級機構,實際上也是可以進一步吸引境外發行人發行熊貓債,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債市,從而提升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有分析認為,今年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統計表明,2018年中國債券市場外資凈流入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占新興市場流入外資規模的80%。境外投資者持有中國國債占比已達8.1%,持有全部境內債券占比在2.3%左右,雖然2017、2018年兩年隨著中國債市擴流入,外資持有量占比有顯著增長,但國際比較看,我國債市在吸引外資流入方面仍有很大空間。
從熊貓債的維度看,近年來,我國熊貓債發行制度日益完善,目前發行主體已擴大至外國政府類機構、國際開發機構、境外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截至2018年末,銀行間市場熊貓債已累計發行1980.6億元。
摩根大通債務資本市場中國主管謝桐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債券通”落地后,境外投資者在境內投資債券的比例盡管較整個債市規模來說還相對比較小,但是一直處于上升勢頭。對于越來越多參與境內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人來說,如果有高質量的、可以與海外對標的評級結果,他們會更愿意、更放心去投資。
“對于中國這一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而言,通過適當引入境外評級機構,有助于激活境外投資人的配置需求,為國內債券市場發展增加新動能,推進債市的規范化和國際化發展。”謝桐說。
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和收費模式是否需要本土化?
放開國際評級機構準入限制,不僅利于進一步吸引境外投資者和發行人,也利于國內評級行業的充分競爭。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成立百年,其在評級方法、風險識別能力等方面較為先進,一旦這些機構進入國內評級市場,與國內評級機構同臺競爭,也將倒逼國內評級機構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由于我國信用評級行業普遍存在評級虛高問題,國際評級機構進入后,短期內為了適應國內市場,可能會針對國內發行人信用評級適當調整評級方法和收費模式。
“雖然國內信用主體評級普遍都集中在AA+,信用分化不明顯,但如果國際評級機構進入后,還是按照原有評級模型進行評級,這是否會對整個信用評級行業,乃至國內債券市場造成沖擊還需觀察。”北京一資深債券從業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預計國際評級機構進入的短期內,不太可能對國內信用評級行業帶來明顯沖擊。
謝桐也認為,隨著國際評級機構的進入,市場上可選的合作機構變多,中國本土評級機構面臨著更多競爭。一家評級機構如果給出的所有評級結果都是AAA或者AA+,對于投資人來說,參考意義不大,可能就不再認可其評級結果,這也會倒逼發行人不再選擇這樣的評級機構。面對國際評級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如果寄望本土評級機構給出更為對標的結果,長期看可能意味著一些發債主體資質的下沉。但是這將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發行人和投資人的接受都需要過程,尤其是考慮到比如境內債券投資有相關監管規定,能否投資要看評級高低等因素。
此外,在收費標準方面,北京一評級公司人士透露,目前國內評級機構的收費標準通常是信用主體評級一年10萬左右、債項評級一年15萬左右、跟蹤評級一年5萬左右,但由于同業對客戶資源競爭激烈,時常會有通過打折等“價格戰”的方式吸引客戶。相比之下,國際評級機構通常是按照債券發行規模來確定收費標準,通常情況下,國際評級機構的收費標準要比國內評級機構高。所以,國際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后,如何確定收費標準,也是外界關注的問題。
“總體看,引入國際評級機構勢必會加劇國內信用評級行業的競爭程度,未來不排除國內評級機構會進行整合洗牌的可能性。”上述評級機構人士稱。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