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信用評級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控金融風險”的指示以及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8〕第14號文件的要求,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的規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信用評級的風險揭示作用,中國銀行(601988)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以下簡稱“交易商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證券業協會”)就2018年第四季度債券市場9家評級機構[1]的市場表現、業務發展動態、評級自律管理及合規情況進行了總結。現就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
評級市場表現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存續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公開發行主體共計3574家[2],同比減少31家。從主體級別分布看,各市場AA級占比仍最高,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和企業債市場分別為33.85%、34.79%和59.43%;AA+級及以上發行人占比分別為63.75%、56.42%和28.68%,同比分別上升6.03個百分點、5.70個百分點和2.83個百分點。
(一)四季度評級調整家數同比不變,但全年來看調整家數減少,其中正面調整家數大幅下降而負面調整家數小幅增加
四季度,評級機構共對39家發行人進行評級調整,同比無變化,正面調整和負面調整分別為11家和28家。2018年全年,評級機構共對302家發行人作出評級調整動作,同比減少30.25%,在所評家數中占比8.45%,同比下降3.56個百分點。其中,正面調整共209家,同比減少39.42%,分機構來看(見附件1),中誠信國際和中證鵬元的正面調整家數最多,分別有44家和41家;負面調整共93家,同比增加5.68%,聯合評級和大公資信負面調整家數最多,各34家,分別占存續家數的5.94%和3.92%。
(二)四季度級別下調中過半數發行人被下調至C級,全年過半數級別下調幅度超過3個子級
四季度,正負面調整以級別變動為主,單獨的展望上調和展望下調各1次。級別上調共10次,涉及發行人10家,原級別集中在AA級和AA+級;級別下調42次,涉及發行人27家,其中51.85%的發行人主體級別被下調至C級(見附件2)。
2018年,級別上調共214次,涉及發行人190家,其中中誠信國際上調次數最多,共41次,占比19.16%;次之為中證鵬元和上海新世紀,分別有35次和31次。級別上調集中在由AA級調升至AA+級,占上調次數的54.67%。
級別下調共182次,涉及發行人68家,被下調級別發行人的原級別涉及AAA級至CC級,其中AA級共43家,占比63.24%;AA-及以下級別占比25.00%。從下調幅度來看,有93次調整3個及以上子級,占總調整次數的51.10%;22次調整10個及以上子級,其中一次性下調級別數量最多的是大公資信,2次將受評對象由AA+級一次性下調17個子級至C級。值得關注的是,中誠信證評、聯合評級、大公資信和中證鵬元在調升受評企業主體級別1年內又進行調降,涉及3家發行人,評級結果的準確性、穩定性不足,評級質量亟待提升。
(三)四季度新增19家違約企業[3],全年共新增44家,其中聯合評級、大公資信等機構所評家數較多
在四季度新增的19家違約企業中,聯合評級7家,大公資信和中誠信國際分別有5家和3家,中誠信證評、聯合資信和鵬元資信各2家,上海新世紀和東方金誠各1家。
2018年全年新增44家違約發行人,分市場看,公司債市場37家,債務融資工具市場和企業債市場分別有19家和3家。在34家有評級的違約發行人中,分機構來看,聯合評級所評違約企業最多,有16家,大公資信、聯合資信、中誠信國際分別有11家、6家和5家,上海新世紀、中證鵬元和東方金誠各4家,中誠信證評3家。
從跟蹤評級及時性來看,違約前6個月評級負面調整[4]的僅4家;有10家企業違約前未有評級負面調整,其中大公資信和聯合評級各5家,聯合資信3家,上海新世紀和東方金誠各2家,中誠信國際和中證鵬元各1家。從級別變動幅度看,有6家企業被一次性下調15個以上子級,其中大公資信3家,中誠信國際、聯合評級和中證鵬元各2家,中誠信證評、聯合資信和上海新世紀各1家。在發行人違約或信用風險事件不斷顯現的情況下,評級機構事前維持高級別不變、事后一次性大跨度下調級別的問題更為凸顯。
(四)與四季度表現相同,全年更換評級機構后的級別高于原級別的發行人占比同比顯著下降,其中聯合評級上調家數最多
四季度,共有190家發行人更換評級機構[5](見附件3),11家發行人的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1個子級,占比5.79%,同比下降18.42個百分點。
2018年,共有463家企業更換評級機構,其中57家企業新承做評級機構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1個子級,占比12.31%,同比下降13.06個百分點。在變更評級機構后級別上調的企業中,聯合評級最多,有15家,占本機構承做更換評級機構的企業家數的22.06%[6];大公資信和東方金誠各10家,中誠信證評和聯合資信分別有7家和5家,中誠信國際、上海新世紀和中證鵬元各3家,遠東資信1家。
(五)跨市場發行不一致率環比持平,在跨市場級別較高的發行人中,中誠信證評和中誠信國際所評家數最多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有28家發行人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評級結果不一致,較上季度末增加2家,不一致率為7.93%[7],與上季度末基本持平。評級結果不一致的發行主體評級均相差1個子級,共15家發行人的交易所市場級別高于銀行間市場級別,占比53.57%,其中中誠信證評有6家,聯合評級、東方金誠和中證鵬元分別有4家、3家和2家;在銀行間市場級別高于交易所市場級別的13家發行人中,中誠信國際有6家,大公資信、東方金誠和聯合資信分別有4家、2家和1家。
(六)四季度,各品種各期限債券[8]信用利差變異系數[9]漲跌互現,市場與評級機構對中低評級發行人看法分歧擴大
四季度,債券市場延續上一季度信用風險事件頻發態勢,風險偏好仍處于低位,AA+及以下等級債券信用利差呈高位震蕩,而AAA級債券利差繼續收窄;另一方面,隨著寬信用政策效果逐漸顯現,投資者對高等級信用債配置需求增加,AAA級債券內部利差差異縮小,而中低等級債券受風險事件影響,內部利差分化繼續加大。綜合上述因素,AAA級債券利差變異系數總體環比下降,AA+及以下等級債券利差變異系數環比上升,反映出市場與評級機構對部分中低級別發行人信用風險高低的看法分歧擴大。
從2018年全年來看,受違約事件同比增加、違約發行人以民營企業為主等因素影響,同級別內部不同性質發行人利差走勢分化,債券利差變異系數整體呈波動上升態勢。從分機構級別間利差顯著性檢驗[10]結果來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2018年7家評級機構[11]共有9組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占總組數的8.18%,較上一年度顯著下降;其中東方金誠檢驗未通過比率偏高[12](見附件4)。
二
評級機構業務發展動態[13]
(一)評級業務穩定發展。
四季度,9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2277只(見附件5),涉及發行人1420家;出具評級報告的債項共2919只,涉及發行人1378家。2018年,各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8548只,同比增長3.98%,涉及發行人4768家;出具評級報告的債項共9799只,涉及發行人3854家。在全年承攬的債券產品只數中,中誠信國際占比22.84%,上海新世紀、聯合資信、中誠信證評、東方金誠和聯合評級業務量占比在10%-18%之間;大公資信和中證鵬元占比在3%-6%之間,遠東資信占比0.29%。
(二)進一步完善內部規范制度,修訂評級方法及模型。
為完善內部制度體系,落實相關政策要求,各評級機構對內部業務規范和管理制度進行梳理,制定和修改了包含評級質量管理在內的30項內部業務規范。為完善評級技術體系,更有利于揭示風險,聯合評級和中證鵬元制定和修訂了零售行業等37項評級方法。
(三)分析師數量較上年末基本持平,3年及以上從業經驗占比大幅提高。
2018年第四季度末,9家評級機構共有1312位分析師,較2017年末增加6位。3年及以上從業經驗的分析師占比41.23%,同比提高15.35個百分點,評級行業人員穩定性提升。從3年及以上評級經驗分析師人均業務量來看,各機構平均16.55個,其中中誠信國際人均業務量最多,為23.62個;次之為大公資信和中誠信證評,分別有22.12個和21.48個;遠東資信人均業務量最低,為0.34個。
(四)積極開展評級業宣傳和交流,提升行業影響力。
2018年第四季度,評級機構共舉辦論壇、研討會和交流會47次,積極討論和交流債券市場與評級行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并通過微課堂和電話會議等形式向投資者等市場相關方介紹債券市場等情況。此外,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資信和東方金誠積極參加國際評級交流會,推進評級行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
評級自律管理工作情況
(一)交易商協會評級專委會召開工作會議,就重點熱點問題進行研討。
10月23日,交易商協會評級專業委員會召開第三屆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會議就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沖突管理、信用評級業務的收費機制和競爭機制、信用評級調整等議題進行研討,聽取了評級專業委員會工作組的研究進展及初步成果的匯報,并對強化利益沖突防范和管理、維護市場良好運行秩序、促進信用評級業務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二)證券業協會資信評級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推動評級行業規范發展。
12月18日,證券業協會召開資信評級委員會2018年專題會議,從監管、自律和行業三個維度開展交流,東方金誠、中誠信證評等評級機構分別就評級業務案例分析、評級行業問題和改進等多個專題進行了介紹。證監會債券部和北京證監局分別通報了2018年現場檢查情況和大公資信違規行為,繼續嚴格落實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的理念,加強評級行業監管,提高評級行業公信力。證券業協會繼續加強評級行業自律管理,推動評級行業健康發展。
(三)完善自律管理制度體系,強化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管理和信息披露。
2018年11月2日,交易商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利益沖突管理規則》及《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信息披露規則》,推動信用評級自律管理制度的層次化、專業化和系統化,進一步加強和細化對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促進信用評級的獨立性、客觀性和公正性。
(四)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注冊評價,促進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交易商協會積極落實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7〕第7號文件的有關要求,推動申請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相關機構的注冊評價工作,促進信用評級領域對外開放政策的穩步實施。
(五)持續推進評級行業自律管理,通過現場檢查、約談等方式進行評級機構業務督導。
針對2018年下半年違約企業的評級情況,為了解評級機構的盡職履責及合規情況,交易商協會抽查評級機構檔案材料,分別約談聯合資信、上海新世紀等評級機構,并協同證監局、證券業協會對中誠信國際開展專項現場調查,針對發現的問題要求其限期改進;證券業協會聯合遼寧證監局和內蒙古證監局對中誠信證評進行現場檢查,并對檢查發現問題要求其限期說明反饋。
(六)開展評級行業調研,充分了解評級機構運行情況。
10月,證券業協會協同證監會債券部對上海新世紀、中誠信證評開展行業調研,協同證監會債券部和交易商協會對東方金誠開展行業調研,聽取了3家評級機構發展現狀和行業意見,并闡述了今后評級行業監管思路和自律管理思路。
四
評級機構合規情況
在抽查評級項目的過程中,發現評級機構在跟蹤評級及時性、評級質量控制、評級模型應用和合規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跟蹤評級滯后,評級結果的信用風險預警功能薄弱。
評級機構未及時跟蹤受評對象信用風險的變化情況,僅4家發行人在違約前6個月獲評級機構負面調整,10家企業違約前無評級負面調整的預警提示。評級機構在違約后或違約前短期內大幅下調受評對象主體級別,對信用風險的識別及預警較弱,信用級別未及時、合理反映受評對象信用資質水平。
(二)評級所需信息獲取和分析不到位,評級質量控制不嚴。
中誠信證評在多個評級項目中存在盡職調查不充分、現金流預測的假設不審慎、評級上調的依據不充分的情形;在個別資產證券化跟蹤評級項目中風險提示不充分。聯合資信個別評級報告對信用風險相關因素的分析不足,未全面揭示受評對象風險狀況。聯合評級個別項目存在評級報告未披露股權質押情況、對外擔保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情形。上海新世紀未及時跟蹤到個別受評對象的最新發展變化情況,評級所依據的重要信息獲取不及時。
(三)評級模型使用不嚴謹,評級技術有待提升。
中誠信證評個別項目打分模型的部分定性指標調整缺乏充分依據。上海新世紀個別項目的打分模型中,存在部分指標未反映受評對象風險情況、調整依據不充分,以及定性指標評價項目相互矛盾或與被評級對象實際情況不符等問題。聯合資信在多家企業發生違約前最近一次評級過程中,評級模型運行結果仍得出AA-及以上級別,未能如實反映企業信用風險情況。東方金誠在個別項目進行跟蹤評級時,評級模型打分時應調減未調減、調增依據不足。
(四)業務和內控制度落實不力,合規管控不嚴。
東方金誠個別項目存在未嚴格履行不定期跟蹤評級工作制度、盡職調查工作不到位等情形。上海新世紀個別項目復評環節未明確注明委員的級別及展望意見,信評委會投票表決管理存在疏漏。聯合評級個別項目在三級審核時意見反饋與落實情況未留痕,部分評級項目的現場考察與訪談記錄簽字不完整,部分評級費用收取時間不符合規定,委托協議書信息填寫不完整。
由于中誠信證評、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存在違反《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情形,證監局于2018年12月對中誠信證評、上海新世紀和東方金誠出具警示函,并對聯合評級出具監管關注函。
下一步,交易商協會和證券業協會將繼續加強協同配合,深入貫徹落實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精神,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的自律管理,發揮市場化評價機制的市場約束作用,嚴格查處違規行為,促進信用評級行業規范發展。
特此通報。
注:
[1]統計范圍包括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誠信國際”)、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簡稱“中誠信證評”)、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簡稱“聯合資信”)、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簡稱“聯合評級”)、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簡稱“大公資信”)、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金誠”)、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證鵬元”)和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簡稱“遠東資信”)。
[2]除有說明外,本文數據均來源于wind資訊,統計數量為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人,不包括非公開發行產品及集合債發行人。
[3]本部分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包括非公開發行產品的發行人。
[4]包括列入觀察名單、展望負面及級別下調等評級動作。
[5]統計變更評級機構的企業在評級出具日的級別變動情況,數據來源于評級機構的報備資料。
[6]級別上調家數占該機構更換家數比重=所給級別高于原級別的家數/本季度該機構出具評級的更換評級機構的發行人家數。
[7]不一致率=評級結果不一致的發行人家數/同時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行且有級別的發行人家數。
[8] 考慮到發行量和流動性等因素,本次選取銀行間市場270天、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債務融資工具,以及交易所市場3年期、5年期公司債,分別進行信用利差(包括發行利差和交易利差)分析。其中,銀行間市場市場債券信用利差以中債國債到期收益率為基準利率,交易所市場債券以中證國債到期收益率為基準利率。
[9]變異系數=標準差/均值,相比標準差更好地反映了數據的離散程度。
[10]級別間利差顯著性檢驗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法,評級機構所評各期限各級別債券數量需達5個及以上才納入利差檢驗范圍,例如中誠信所評AAA、AA+及AA級3年期中期票據樣本量均達標,因此3個級別間兩兩進行利差檢驗,記為3組檢驗。本次統計檢驗的組數共計110組。
[11]因中證鵬元和遠東資信所評各級別債券發行人樣本量較少,未納入利差顯著性檢驗范圍。
[12]東方金誠所評AA級超短期融資券納入統計范圍的僅5個樣本,所評3年期中期票據納入統計范圍的僅9個樣本,樣本量較少可能會影響利差檢驗結果。
[13]本部分數據來源于評級機構報備資料。
[14]在季度內被多次下調級別的發行人,按照季度初和季度末的級別變動情況統計。
注:本文來源于NAFMII資訊,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NAFMII資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