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官方微博消息,2018年,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緊緊圍繞環境質量改善,貫徹“精治、法治、共治”理念,圍繞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期開展了協同執法、科技執法、隨機執法的“三重三執”綜合執法行動,依法查處各類污染環境違法行為,持續加大曝光力度,保障環境安全。
2018年,全市固定源生態環境執法共立案4929起,處罰金額22956.2萬元。其中,大氣環境類違法行為立案處罰2279起,處罰金額6241.6萬元;水環境類違法行為立案處罰407起,處罰金額9201.5萬元;固廢環境類違法行為立案處罰987起,處罰金額1467.5萬元。
全市查處重大環境違法案件1032起,其中,按日連續處罰7起,罰款金額2510萬元;查封扣押案件941起;限產、停產4起;聯合“環保警察”辦理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65起、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5起。
“點穴”執法 促進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2018年5月起,生態環境部門每月聯合公安、城管、水務和屬地政府等,選取空氣質量較差的街鄉鎮以及水質較差的流域開展“點穴”執法。在查處環境問題的同時,幫助屬地查找原因,分析不足,帶動屬地全面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市區兩級生態環境、公安、城管、水務等部門聯合屬地在房山、豐臺等8區47個鄉鎮“點穴”執法,共檢查點位1583個,發現問題683個,查封86起,聯合公安部門查辦適用行政拘留案件17起。區級生態環境部門落實要求,聯合有關部門在242個街鄉鎮開展“點穴”執法,檢查點位6156家,發現環境違法行為685起,現場實施查封74起。
科技執法 精準查處環境問題
在日常執法中,生態環境部門借助科技手段,根據熱點網格空氣質量變化規律,結合移動監測設備,更精準“鎖定”問題區域,查處環境問題,打通執法的“最后100米”。2018年全年共推送預警網格680個,檢查排污單位(點位)3632家次(處),發現環境問題579個;推送報警信息4979條,各區排查排污單位(點位)6286家次(處),發現環境問題1162個,大大提高了環境問題的查處率。同時,全市已有200家重點涉水單位、117家涉氣單位安裝了自動監控設施,污染物排放數據實時傳輸到生態環境部門,生態環境部門對自動監控數據進行監控,發現異常情況執法人員將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隨機+專項”實現執法全時段覆蓋
全市生態環境部門日常執法以“雙隨機”為主要方法,即隨機匹配執法人員對隨機排污單位開展檢查,擴大監管范圍,保證執法公正,檢查情況在相應的生態環境部門網站上進行公開。針對重點行業采取專項執法,以促進各項環保措施落實為重點,圍繞涉及揮發性有機物(VOC)排放的家具、印刷、汽修以及餐飲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執法。在此基礎上,針對部分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在夜間和節假日違法排污的特點,組織執法人員開展“全時執法”,打擊偷排偷放的違法行為。
解決市民身邊環境問題 提升公眾環境獲得感
依法及時解決群眾合理環境訴求,2018年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受理環境信訪和投訴舉報事項5萬余件,全部按時辦結。鼓勵市民積極舉報身邊的涉嫌環境違法問題,2018年,共收到群眾提供的有獎舉報線索2236件,查證屬實748件,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實施行政處罰71.01萬元,移送公安部門行政拘留3人、刑事拘留19人,依據有獎舉報的有關規定,發放獎金36.2萬元,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環境監督。
執法重心前移 普法宣貫促進企業自律
采取多種形式普法教育,科普環保知識,解讀法律法規,以案說法開展警示教育。推進執法重心前移,執法過程中普法、講解企業在落實環保法律法規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薄弱環節,就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協助企業分析原因,講明違法后果,指導積極改進。開展多層次的普法培訓,為促進企業自覺開展自主環保驗收工作,規范驗收,全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全市公共交通、生活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石化、房地產等重點行業自主環保驗收法規培訓會40次,累計培訓企業約5000家次。
編輯 康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