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瀟尹吳凡每經編輯胥帥
愛康國賓的私有化順利落地。天眼查信息顯示,3月11日,愛康國賓主體公司愛康國賓健康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已完成并購融資,投資方為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云鋒基金、博裕資本,具體融資金額尚未披露。
3月12日,蘇寧易購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表示:“本次并購以阿里為主,公司對此暫不作回應。”
梳理此次并購的買方團背景不難發現,除了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副董事長何伯權等原有股東外,淘寶中國控股TreasureCottage、云鋒基金和博裕資本,均與阿里巴巴關系密切。
阿里持股不超過23.8%
此前,《每日經濟新聞》曾報道愛康國賓的私有化進入實質性階段。今年1月18日,愛康國賓發布公告宣布私有化完成。公告稱,IkangHealthcareGroup,Inc.將從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退市,愛康國賓的美國存托股票(ADS)也將停止交易。
1月14日,蘇寧易購(002024,SZ)發布公告稱,子公司蘇寧國際計劃出資5000萬美元,參與投資設立基金YunfengIKCo-invest,L.P.。
基金計劃于2019年1月通過YunfengIKInvestmentLimited(以下簡稱YunfengIK)簽署協議,認購IKHealthcareHoldingsLimited(以下簡稱Holdco)的股份,同時參與認購的還有阿里旗下兩家子公司——淘寶中國控股和TreasureCottageLimited。
公告顯示,Holdco及其全資子公司IKHealthcareInvestmentLimited(以下簡稱Parentco)將以YunfengIK、淘寶中國控股、TreasureCottageLimited以及其他投資人的投資款完成愛康國賓集團公司股票退市相關交易,其中,基金的出資不超過1.22億美元,淘寶中國控股出資不超過2.68億美元,TreasureCottageLimited出資不超過8922萬美元。
此次Parentco收購愛康國賓交易金額約15億美元(不考慮異議股份的最終收購單價),其中約11.4億美元由基金、淘寶中國控股、TreasureCottageLimited等投資方通過認購Holdco股份現金支付給Parentco,其余約3.6億美元由愛康國賓大股東張黎剛、何伯權和其各自的關聯公司以其現持有的相應愛康國賓股份置換Holdco的股份。
3月12日,蘇寧易購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次并購方以阿里為主,公司對此暫不作回應。”
事實上,梳理此次并購的買方團背景不難發現,除了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副董事長何伯權等原有股東外,淘寶中國控股、TreasureCottage、云鋒基金和博裕資本,均與阿里巴巴關系密切。其中,淘寶中國控股與TreasureCottage均為阿里旗下子公司;云鋒基金為馬云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等人牽頭成立,主要針對互聯網、消費品和新能源三個領域投資;博裕資本在阿里巴巴上市前持有阿里巴巴0.55%的股份;而蘇寧易購和阿里巴巴則是戰略合作關系,雙方互相持股。
從股權結構上看,并購完成后基金間接持有的愛康國賓股權占比不超過8.2%,蘇寧國際持有基金份額占比不超過40.98%、間接持有愛康國賓股權占比不超過3.4%。阿里所控制的淘寶中國控股和TreasureCottageLimited間接持有愛康國賓股權占比將不超過23.8%。
愛康國賓將走向何方
對于此次并購案,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阿里方面或將把愛康國賓放入阿里的健康產業鏈中。盡管阿里巴巴方面對此尚無官方表態,但這一分析不無依據。
據阿里健康(00241,HK)2018半年報,阿里健康的消費醫療事業部成立于2018上半年,覆蓋醫美、口腔、疫苗、體檢、孕產等業務板塊,在充分梳理消費醫療產業鏈布局的基礎上,同時發力產業鏈的上游品牌方、服務提供方以及消費端。
同時,阿里健康在上述半年報中表示,消費醫療是醫療產業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具有市場容量大的顯著特征,同時具有巨大的可再塑空間。
事實上,體檢作為消費醫療中的重要板塊,其增長空間同樣巨大。
太平洋證券相關研報顯示,2017年健康體檢的市場規模達到1350億元,未來每年仍能維持10%~15%的增速,美年和愛康市占率分別為6%和2%,占非公體檢市場份額分別為27%和11%。研報還稱,健康體檢領域還有大量空白市場和延伸領域可挖掘,未來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延伸還將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阿里健康方面表示,消費醫療是阿里健康的主要業務之一,體檢是消費醫療的主要領域;愛康是行業領先的體檢服務商,和阿里健康一直有良好的業務合作。未來雙方將在體檢會員的運營、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探索、疾病人工智能診斷和預測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3月6日,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在某論壇上公開表示,愛康國賓完成退市私有化之后,很關鍵的一點是如何重新定位這家公司。其在論壇上表示,由于國內醫療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自己很看好未來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價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