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重訪盛世長安,感受秦漢唐雄風
文 / 百曉生說史(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月底,于賡哲老師做客思想食堂,多次登上《百家講壇》,以詼諧幽默的講課風格著稱的他在思想食堂開講《歷史上的利益分配》,其中提及安史之亂,幫我們梳理了前因后果。
北魏時候的均田制,到唐朝時因為人口的增長已經維持不下去——導致依賴于均田制的府兵制無法施行下去——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職業軍隊出現——募兵制后,為了讓軍隊派上用場,都分配到邊疆,由節度使掌管——從而導致安祿山這樣的節度使做大,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思想食堂選此篇文章與大家一同回顧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晚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唐朝藩鎮節度使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戰爭。這場持續8年的內戰跨越了三代皇帝,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形勢
史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整個北方一片蕭條,安史之亂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從此之后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之亂的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后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自成一體,中央政府掌握的戶口和土地數量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
很多地方的人口不足原本的十之二三,政府只能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的農民身上,苛政雜稅越來越多,而藩鎮為了養兵征戰和維護自身軍事實力,對統治下的百姓橫征暴斂。
這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史載“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袁晁起義,方清起義,張度起義,邠州起義,以及后來的黃巢起義。年年的農民起義和藩鎮戰亂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更關鍵的是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喪失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為了鎮壓叛亂,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西域等地區的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周邊的少數民族如吐蕃、回紇、契丹等或趁火打劫,或敲詐勒索。
西邊吐蕃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此后,吐蕃大軍繼續深入,唐政權連首都長安城也被吐蕃攻破。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政權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席卷北方政治經濟中心地區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唐平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出現的原因,眾說紛紜。
有說是因為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導致藩鎮權力過大,從而使有了野心。還有人說是因為安祿山是胡人,手下的兵將也以胡人居多,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才起兵反叛。
在行走中觸摸歷史的中國
點擊按鈕▼參與游學
游學咨詢:洪老師17858506511
1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中央所實行的一系列軍事政策的必然結果,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有“王祿山”“李祿山”,在鎮壓叛亂的中央軍隊里,也有許多忠于唐王朝的少數民族將領,與所屬民族是胡人,關系不大,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2
邊鎮將領權力過大,也是其原因之一。
但個人認為也不是主要原因,唐朝邊鎮將領的權力最大化的時期,就是節度使時代。節度使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調度。淵源于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歷朝歷代都有此職位,只是叫法、稱呼有所不同。
唐代節度使的出現始于唐高宗、武后時期,為了加強防御力量和改變臨時征調的困難,邊疆屯戍軍隊的設置很多,并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各自設使。
唐初的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的大軍區軍事長官,于是長駐軍區的節度使應時出現。
節度使制度的設立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由于唐朝前期接連對外用兵,對外擴張領土,勢力范圍相對于曾經的中原王朝來說擴大了很多。
大明宮丹鳳門
唐初先后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設立都督府:后又攻滅西突厥,滅高昌國,并于其地設立州縣治理,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都護府統領西域。又在新疆地區的西部,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可謂是疆土遼闊,武功蓋世。
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疆域過大,邊疆離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太遠,邊境的許多戰事和治理不可能請示中央后再決定,再加上唐所防御或進攻的對手大多是游牧民族的騎兵部隊。
在戰爭中,他們往往投入的是成千上萬長于騎射的騎兵部隊,來去風馳電掣,進退自如,有點類似游擊戰。要想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占據主動,就需要有龐大而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軍隊。
由于戰爭形勢變化,節度使制度就廣泛推行開來,節度使制度保證了唐朝邊疆的穩定和軍隊的戰斗力,不過也帶來了權力過于集中的現象。
3
“安史之亂”的爆發完全可以說與唐玄宗本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時的節度使并不像唐中后期那樣是世襲的,也沒有后來那樣聽調不聽宣、中央無法統轄的情況。
當時實行的也是流官制度,節度使的任命是由皇帝任命,而且是可以四處調動的,雖然權力很大,但是還由中央任命,并且節度地區依然向中央繳納賦稅,人事和財權主要還在中央,可以說中央在當時對節度使是可以直接掌握的。
唐朝節度使分布圖
而問題在于唐玄宗本人對邊鎮存在的問題卻疏于防范,過于寵幸和相信安祿山,導致其一人身兼三鎮節度使,使其權力過大,而朝廷又無法制衡,邊疆十鎮五十萬軍隊,安祿山一人就掌握三鎮十幾萬的軍隊。
除此之外唐玄宗竟然讓安祿山長期在一個地方擔任軍政長官十多年,使其有大量時間和空間做戰爭準備。加之募兵制的形成,造成士兵只聽命于將領的情況,因而導致野心家安祿山叛亂。
4
玄宗個人執政失誤,用人失當固然是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安史之亂”和后期藩鎮割據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的興起。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所有賦役,只有鮮卑人才能當兵,漢族則變為純耕種的農民。到了北周后期,由于連綿的戰爭和形勢需要,漢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后隋文帝楊堅實行漢化政策,令胡人漢化,消除了民族隔離。并改革原有的兵農分離的軍制,下令將胡人專屬府兵及其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和漢人一樣受田耕作,將職業軍籍變為民籍,在全國實行閑則耕種,接受訓練,戰則當兵的兵農合一的新府兵制。
大唐芙蓉園
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農業戶口大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更適應了民族融合和時代趨勢,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這個制度到唐朝繼續實行。軍府所在地,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這些士兵平時務農,農閑練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務是番上宿衛和征防。番上宿衛,就是輪流到京師宿衛,府兵到長安宿衛,由十二衛將軍分領。
出兵征防則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頒發的調遣魚符(類似虎符),經州刺史和折沖府將領勘合后,才可以出兵。戰爭結束則兵散于府,將歸于朝,這樣一來,統兵將領就不能擁兵自重。
府兵在唐初具有較強的戰斗力,是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唐初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府兵制到了高宗后期以及武則天時代就逐漸被破壞,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就被廢除。
由于唐朝邊疆戰事頻繁、防御線過長、兵役繁重,經常使老百姓(603883)出征后久戍不歸,或戰死沙場。導致百姓紛紛逃避服役,兵士逃亡。再加上府兵地位逐漸低落,到了武則天時期,許多士兵被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辱。
從高宗后,均田制被漸趨破壞,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喪失土地的流民和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府兵征發對象主要是均田的農民,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在這種情況下,到了唐玄宗初期,府兵逃散的情況越來越多,導致士兵缺員,征防難以調發,以至于無兵可調。
為了應付邊疆的戰事,唐玄宗時期,也曾采用許多辦法解決兵員問題。主要就是重申唐初的均田法令,嚴禁流徙;其次是讓流民在所在地落籍:最后是招募流民、社會閑散人員去充軍。
然而在這三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最后一種辦法,招募流民當兵的辦法雖能使得部分人從軍,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和部分兵員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雇傭職業軍人而不會退役歸鄉。
因此,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府兵制的崩潰,府兵制的崩潰導致了募兵制盛行。
后來,唐朝各邊防重鎮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全憑軍鎮上報數目來分配。因府兵制的崩潰,中央分配的兵員不足。
玄宗幸蜀圖
中央只好從國內招募士兵滿足邊疆戰爭需求,后來索性令各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導致了國家對邊鎮士兵的控制越發減弱,從而導致對邊鎮的進一步失控。
?開元二十五年
玄宗下旨命令諸鎮節度使按照防務需要上報所需兵額,在國內招募自愿前往邊疆地區長住鎮戍的健兒。
?開元二十六年
又下詔說各鎮招募的長征健兒業已足額,以后不再從內地調發,原已經在邊鎮服役的非久戍長征者一律予以放還,就此府兵制名存實亡。
?天寶八載
鑒于折沖將軍府已經無兵可交,遂停了折沖府運作,府兵制從制度上廢止。唐初盛極一時,為大唐初年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折沖將軍府走向終結。
?自唐玄宗統治中期以后
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陸續變成了自行募兵。募兵的來源相當復雜,有些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和閑散的流人,還有許多亡命徒、無賴、走投無路以及好勇斗狠之徒和許多罪犯。
這些士兵一般都終身服役,父子兄弟相繼,成為了軍旅世家,以軍隊為家。而藩鎮節度使則掌握著他們的生死、賞罰、升降等權力。
相比起先前的府兵來說,這些士兵以軍隊為家,世代為兵,因而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比府兵更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靠著募兵逐漸培養起只忠于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隊的實際控制權。
?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
這些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互相利用的關系,形成軍事利益集團,不受中央控制,甚至于有些節度使下面的部將、士兵為了各自的利益有時甚至鼓動節度使叛亂(譬如趙匡胤黃袍加身)。
而安祿山、史思明就是利用募兵制,大量招募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族職業士兵,并大量籠絡和提拔其成為心腹,這些招募來的士兵不僅戰斗力強,而且只忠于藩鎮節度使,熱衷于“有奶便是娘”,從而成為安祿山發動叛亂的最重要的依仗。
思想食堂在4月上旬,邀請于賡哲老師同我們再續未盡的話題,在講座之外帶領大家游學千年古都——西安,重訪陵、宮、館、寺、墻等盛世遺跡,深度講解秦漢唐的雄風和唐太宗的領導藝術。
帶隊老師
于賡哲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從事隋唐史的教學、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在學術界產生一定反響。
先后四次登上《百家講壇》講述《狄仁杰真相》《發現上官婉兒》《大唐英雄榜》等精彩內容。著述頗豐,出版有《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狄仁杰真相》《巾幗宰相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和《她世紀——隋唐的那些女性》。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