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發行創新高引關注 穩增長發力仍需防債務風險
譚志娟
“我們企業一季度生產的大中小挖掘機創出歷史新高,生產總量高達17147臺,這較2018年一季度 11550臺明顯增加;尤其3月更是創下月度歷史的新高:大中小挖掘機生產總量達6945臺,而2018年3月才為4837臺。”4月2日,國內一家生產挖掘機的大型企業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如此坦言。
不僅如此,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近日公布的數據也證實,2019年開年以來挖掘機市場延續2018年強勁復蘇的勢頭,1~2月挖掘機共計銷售30501臺,同比增長39.9%。挖掘機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在業界看來,今年一季度挖掘機市場靚麗的表現主要受益于地方債的提前發行。
記者注意到,相比往年, 2019年,地方債不僅發得早,而且發得多。據Wind數據統計,第一季度,全國共發行地方債14066.52億元。相比之下,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地方債發行總額只有2195.44億元。尤其是3月,地方債發行規模更是創半年以來新高,引發市場的關注。
記者采訪獲悉,由于發債節奏提前與春節后開工加速的疊加,使得3月地方債發行規模創下新高。預計全年地方債的發行節奏有望呈現“前高后低”的趨勢,資金也有望投向棚戶區改造、鐵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與水利等領域。并且,地方債的加快發行,也將有助于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
全年發行節奏有望“前高后低”
就在3月29日,有公開數據顯示,在北京等四地招標發行了14只地方債之后,3月全國地方債發行規模鎖定為6245.13億元,遠超過2月的3641.72億元,創下2018年10月以來的單月發行規模新高。
對于這個現象,國金證券(600109)宏觀分析師段小樂對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今年發債節奏提前與春節后開工加速的疊加。”
據段小樂分析:一方面,從發債節奏來看,今年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提前發行地方債,以應對重大項目進展等問題。“其背景是2018年底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需要基建投資來穩增長、補短板,通過提前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能夠部分解決基建項目資金來源問題,有利于提高基建投資增速。”段小樂說。
另一方面,3月后,北方天氣轉暖,全國基建項目審批和開工步伐加快,對資金的需求也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需求上升。因而這兩個方面因素的疊加,令3月地方債發行創半年多以來新高。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固收首席分析師黃文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3月地方債發行創新高主要在于去年底提前下達了2019年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各地明顯加快了地方債的發行節奏,力爭在一季度完成財政部下達的1.39萬億元債務限額,符合積極財政加碼的政策基調,有利于發揮穩定地方投資的作用。”
今年全年發債較往年有所不同。據財政部官員介紹,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專項債券發行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發行早。提早了4~5個月。二是成本低。1月各地發行的新增債券平均利率較2018年平均發行利率下降約55個基點。三是期限長。各地發行新增債券平均期限是7年,較2018年平均發行期限增加了1年,實現債券期限和項目期限相匹配,避免不必要的償債壓力。
不僅如此,段小樂還預計,全年的新增發債總額將超過往年。因為在他看來,發債總額的上升,管理層有著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目標,壓縮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同時鼓勵有能力的地方政府通過顯性舉債,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來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來更好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段小樂還預計,全年地方債發行節奏可能呈現前高后低的趨勢。他的判斷理由是因為從經濟增長的壓力來看,上半年,經濟短期可能還存在慣性下行壓力,需要通過基建等較快起效的手段來對沖經濟下滑;下半年,隨著減稅降費政策效果的顯現,經濟下行壓力逐步放緩,通過基建對沖的訴求也在下降。同時,從額度上看,上半年發行額度可能占比較高,下半年額度也會較少。
此前全國人大已經授權國務院提前下達2019年1.39萬億元地方債,1月啟動新增債券發行工作,時間比2018年大幅度提前。根據安排,3.08萬億元新增地方債爭取在9月底前發完。那么,地方債額度將如何分配?
就此,長江證券(000783)首席宏觀分析師趙偉在最新研報中指出,“本輪穩增長由中央主導,中西部補短板、發達地區新型基建,地方債額度會相應傾斜。過往經驗來看,經濟發達的江蘇、廣東、山東和中西部的四川、河南、湖北等新增額度居前,債務壓力較大的湖南、貴州等一般債額度比重較高,河北等重大項目額度較多。”
募資又投向哪些領域?黃文濤對記者稱,“從地方專項債投向領域看,重點用于土地儲備和棚戶區改造,占比近七成,此外還包括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水利環保、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項目和重點民生項目。”
他還預計專項債試點領域還會擴大。而按照償債資金來源,地方債分為一般債和專項債。
趙偉也認為,在穩增長加碼下,地方債投向基建相關占比或有所提升,除滿足在建項目融資外,或向軌道交通、鐵路、民生和環保等領域傾斜。
對于資金用的地方,3月7日,財政部高層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重點是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和補短板。一是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二是支持重大發展戰略。三是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包括棚戶區改造、鐵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重大水利設施、鄉村振興等公益性項目建設,并將重點支持在建項目續建。
有助于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地方債加快發行將提振一季度社融,地方融資也出現改善,有助于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對于地方債發行對經濟的影響,黃文濤告訴記者。
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1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今年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更好發揮專項債對穩投資、促消費的重要作用。
不過,趙偉指出,在地方債務壓力下,穩增長發力仍需要以嚴控債務風險為前提,基建力度或弱于傳統穩增長階段。
記者注意到,地方債的風險問題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也表示,“嚴格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前門開大了,堵后門要更嚴”。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穩步推進結構性去杠桿,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對于地方債的風險問題,段小樂對記者表示,地方債整體的風險可控。首先,從總量上看,整體地方政府債務杠桿率上升的態勢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增量債務的發行也都在額度范圍以內,隱形債務監管明顯加強。其次,從結構上看,區域之間的結構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存量隱形債務較大,進一步舉債空間較小,利息支出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匹配,風險較大。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從數據可見。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8.39萬億元,債務率為76.6%,遠低于國際通行的100%~120%的警戒線,因而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黃文濤向記者指出,今年地方債務防風險仍擺在很重要的位置,嚴控新增隱性債務、穩妥處置存量債務是主要政策要求。不過,他認為,整體上今年存量債務化解仍然會比較穩妥。
未來應該如何防范地方債的風險?
對此,段小樂建議,“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關鍵在于控制好增量債務,這包括:一是將隱形債務納入監管;二是將整體債務水平與償付能力相匹配;三是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進行獎懲;四是更加注重道德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