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中國現在的投資占比率依然非常高,無論是中國官方的統計,還是OECD觀察報告的分析,都占到GDP的40%以上。]
北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知名國際機構及主流智庫的經濟學家紛紛展示了其對中國經濟活力的最新研究或調研成果;享有國際聲譽的德國經濟學家盧德格爾·舒克內希特(LudgerSchuknecht)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上海社科院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著非常深遠的學術合作關系,也經常性地舉辦專題討論會和聯合發布會。4月17日,舒克內希特拜訪了上海社科院院長張道根教授。之后,在滬知名中方經濟學家的代表與舒克內希特等OECD官員進行了深入討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以及需要注意的全球經濟結構治理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方代表包括來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張軍教授、上海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幼文研究員、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教授等。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動力
舒克內希特,2018年9月起出任OECD副秘書長。他運用自己在國際經濟政策及決策中的豐富經驗,促進OECD在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和實現“更好政策為更好生活”宗旨發揮作用。他主要負責的工作是:戰略監管OECD的統計與數據、稅務政策和行政,還有OECD的教育和技能工作以及OECD與G20(二十國集團)非洲倡議的協議。
擔任OECD副秘書長之前,舒克內希特曾任德國聯邦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和德國G20財政代表,在這一職位上,他負責協調德國擔任G20主席國期間的財政事務,在倡導G20的數字稅收計劃和G20與非洲的一攬子計劃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還在歐洲中央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過任職經歷。舒克內希特畢業于慕尼黑大學,他的諸多研究都關注財政政治以及對金融領域的影響。
在上海社科院,舒克內希特首先提到的是:雖然去年及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還是比較強勁和突出的,而且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有25%(即四分之一)的全球經濟增長都來自中國,這是有目共睹的。他指出,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就是跟G20比較也是出色的;可以看到過去40年,中國增長率遠超G20。
他說,所謂的G20,也就是世界上二十個最主要的經濟體;中國之外的G20成員也就貢獻了全世界經濟總體的25%分量。OECD觀察的中國,雖然過去幾年增速在放緩,現在增速保持在6%偏上的水平,但平均增長還是比G20高出四倍。而最新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4%。
在他看來,還有一些數字也都是比較優秀的成績單,如中國的GDP增長率在6%偏上,民生價格比較穩定,而且投資勢頭強勁,在宏觀財政政策方面比較穩健。雖然有國際經濟觀察員認為,中國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還可以做得好一點,但是舒克內希特本人并不覺得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他還認為,中國在貿易經常賬戶方面,也取得了比較好的平衡。而德國在過去幾年通貨膨脹率比較高,且在貿易經常賬戶的平衡方面碰到挑戰。所以,他覺得德國應該像中國那樣趨向于達到平衡的水平,而且是在幾年內做到的。
OECD已經注意到:在過去的2018年,中國就明確推出了一些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如提出要強化社會公眾需求,以及在供給側進行改革。在保持經濟增長活力方面非常重要的是國家財政政策以及個人稅收調節,還有其他的稅收包括增值稅等,以及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今年一季度,OECD也觀察到中國已準備做出進一步降低關稅的姿態,這對于其成員國來說是個鼓舞。
舒克內希特還認為,在宏觀財政政策發揮作用方面,往往實際效果會比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要大。而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中國將會看到更大的積極變化,比如在流動性方面也會持續地改進,在銀行利率市場化方面也會取得很大的進展。這都顯示了中國中央政府的宏觀戰略計劃——在未來比較穩健的增長。因為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地增長非常迅猛,但是OECD觀察到現在的中國經濟已經到了穩健增長的階段,其實這更是比較自然的進化。
中國整個經濟版圖都在重組中
舒克內希特在交流中指出:國際經濟領域無論是投資還是貿易都存在著許多不穩定性。而現在一個確定性的背景則是:中國整個經濟版圖都在重組,經濟越來越繁榮,所以服務業占比也會不斷增長。OECD的分析報告中可以看到主要經濟體成員的各個產業變化,當整個經濟體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其服務業占比就會越來越高;中國正處在這一積極變化之中。
中國經濟還有另外一個特征,從過去的投資導向轉向消費導向,即擴大內需的效應正在持續釋放。舒克內希特認為,中國對于投資的依賴會慢慢減少,投資的質量也會越來越高,生產率也會再增長。他欣喜地說:可以看到投資的效率已經在增長了,這已經在發生。
投資和儲蓄的關系以及和經常賬戶差額的平衡,是國際經濟學界觀察國別經濟水準的主要標準之一。從OECD介入到中國經濟的觀察之后,該組織每年都為中國投資占比畫曲線。即中國投資占比從之前的50%降到40%,以后還可能進一步降為35%。OECD繪制的中國投資曲線多年一直上升,直到2013年之后才逐步放緩。舒克內希特覺得這樣的趨勢是非常有益的,因為中國投資占比率實在很高,且過去投資的生產率、實際效率并不高,就是對中國經濟的實際貢獻不是最優。對此,中國的經濟學界也已經認識到有必要糾偏。
單純為投資而投資,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為投資而不惜代價地舉債,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科學決策。一定程度上過去的某些硬性投資,都是一些錯配的資源,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未來要把這部分錯配的資源進行更好、更合理分配的理由。地方政府如果為了一時的業績增長,在投資時做了錯誤的決策,那最后肯定會造成損失,并且使增長變得不可持續,這也是一個需要明確認知的接近于常識的發展原則。舒克內希特認為,如果中國投資和中國經濟要有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保證投資生產率處于較高的水平上。
中國現在的投資占比率依然非常高,無論是中國官方的統計,還是OECD觀察報告的分析,都占到GDP的40%以上。目前以歐美為主體的西方國家,投資率通常占GDP的30%甚至更低,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巴西、俄羅斯則基本在30%以下,相比之下中國的投資占比率依然非常高。但中國的宏觀發展藍圖包括“十三五”規劃越來越清晰,“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具體;大型投資項目和國際化投資合作具有的導向意義和可行性目標也越來越明確化。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的民間資本即民營企業的投資活力正在逐漸旺盛,所以,中國投資與對外合作的質量正在提升之中。可以說,未來十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投資尤其值得期待。
舒克內希特指出:“現存的資本需要一個更好的回報,如果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我們一定要防止投資過熱,一定要進行更加理性的決策。”他還坦言,“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很多投資錯誤的現象,尤其在十年前我們還導致了嚴重的發端于美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毫無疑問,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了新興經濟體市場和原本競爭力較弱的歐盟國家;一些國家的公共財政處在了崩潰的邊緣,拉美的委內瑞拉和歐洲的希臘就是各自區域突出的例子。目前,希臘得益于融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而正在走出困境,但委內瑞拉經濟仍處于萎縮中。
中國更多元的動力醞釀靠創新
OECD注意到,中國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化的一個投資國。舒克內希特聲稱:不是很清楚東南亞的國家如何看待中國投資的地位,但至少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的眼中,中國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一個投資國;其實這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發展,中國隨著自身經濟增長和市場開放,自然也會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而且也會參與到國際投資中。
中國作為一個投資國的地位其實已經接近日本,占到全球投資額的5%,這在十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表明了中國主流經濟競爭力的持續提高。不過,舒克內希特說,雖然5%已經比較高了,但如果要跟美國、歐洲相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對此,中方經濟學家們認為,美國及歐洲國家有必要清除或者至少應開始逐漸清理其人為設置的投資壁壘。
關于對貿易與投資再平衡的關鍵建議,舒克內希特認為,進一步消除非關稅壁壘是非常必要的舉措,而且中國的經濟還需要向外商投資進一步開放,并且減少外商一些準入條件。他覺得,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是非常積極的,而且中國中央政府也在努力擴大開放,今年中國剛通過的新《外商投資法》,就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舉措。
OECD以及歐盟國家還希望中國能夠進一步開放,做出一些更加積極的舉措;同時也期待中國政府能夠進一步消除相關的外商入境限制以及外商在中國國內運營行為的限制,并且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標準體系當中。
對于中國國內企業以及對于外商企業都采用同一套國際標準來進行衡量,是目前OECD關注的課題。舒克內希特建議中國可以更好地和OECD展開溝通與合作,為此他特地介紹了兩個相關的國際文件——遵循OECD投資和跨國企業宣言、OECD跨國企業以及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貸安排意見。
另外,舒克內希特希望,中國在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時,應該進行充分的成本效益分析,不管是國內的投資,還是國外的投資,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投資的生產率,并且提升它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他還提到了房地產項目的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問題,這實際上是亞洲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中國政府向來高度重視,經濟學界也普遍具有居安思危的學術共識。這涉及金融領域的健康課題,對此,舒克內希特指出,OECD非常強調的一個指數就是看不良貸款比率:杠桿率高的時候,如果違約,就會看到不良貸款,不良貸款比率會影響到銀行業績,使其不能進行更多的借貸;而全球范圍很多國家受到這些負面影響,但中國在這一點上是迄今為止做得最好的例子。
關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會呈現怎樣的新格局,張幼文研究員在對話中指出:過去中國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刺激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未來會有更多外商進入,由原來自主創新為主的發展,轉變為競爭式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是積極的。張幼文特別提到:中國一個重要的活力在哪里?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占了就業80%、出口70%、GDP60%,它事實上已經替代了外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同時,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的混改正在推進之中。
在民營企業煥發活力的同時,勞動力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中國的增長機制已出現新跡象,就是大量的自主就業,都集中在多方面的創新,就是伴隨新技術、互聯網升級,利用網絡為基礎的、在家里都能夠創業的創新。
張幼文表示,這個增長機制新跡象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因為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中國的市場潛力,中國的市場潛力決定了增長模式會跟以前有明顯的甚至是深刻的變化,即以前經濟增長靠廉價勞動力、土地,現在要看到這樣一種變化——更多的動力需要靠創新。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