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新聞聯播成了朋友圈的熱乎話題,通過官媒這個高關注的媒體渠道,向世界宣告,向國人宣告:“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
但到了今天下午三點,股市收盤后,中國股民又惴惴不安了,不是說好了做好準備了嗎?怎么還跌了?
其實,匪爺這個專業團隊從1993年開始接觸股票以來,專業為國護盤26年了,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稍微一點下跌就懷疑,我覺得大可不必,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大國崛起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
我們專業為國護盤26年,我們覺得還能繼續為國護盤52年。
所以,股市在我眼中從來都是一項長期的戰斗,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到銷戶的最后一刻,都難言失敗。
好了,現在事情已經逐步明朗化了,我試試從各個方面聊聊接下來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防風險和賺利潤吧。
一、宏觀方面
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5%,至
2017年中國GDP規模達到了82.7萬億元(12.2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7年中國出口達到2.26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2017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
這些經濟數字說明我們國家作為新興國家很大程度上以經濟大國的身份崛起,但政治影響力、軍事實力對于經濟實力來說,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也是為什么即便美國國內反對,但總統及其服務團隊依然開啟摩擦升級的根本原因。
美國想著卡住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并且企圖逼迫中國簽訂不平等的貿易協議,才能繼續保持其世界第一的地位,才有了摩擦中500億、2000億、3250億的各種升級版。但是當這個籌碼拋出來,又無果后,所謂的“黑天鵝事件”就逐步減弱其影響了。
兩國至今為止的外交態度,我們只能通過官媒來獲知,不需要無端猜測,至少在宏觀方面,2019年發生摩擦升級后股市的表現,絕對不會重新復制一次2018年的3580跌至2480點“凌遲行情”!
二、經濟主線的變遷
我經常聽到有這么個分析是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一種是出口依賴性、另一種是內需為主的增長型。其實無論哪種形態,在我國廣闊的市場面前都行得通,主要的表現就是經濟主線的周期性變化而已。
比如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剛開始內需是吃飽肚子的溫飽問題(1978年),有飯吃能吃飽后,到了90年代居民需求就成了耐用品(彩電、冰箱、自行車等等),進入21世紀后有車有房、手機有信號電腦能上網(汽車、房地產、金融業、互聯網業)
可以看到每個時代都有經濟主要增長點。股市也是一樣的,90年代開啟的中國股市,最初的權重龍頭股是四川長虹(600839)(生產電視機的),到后來是深發展(平安銀行(000001)的前身)、深萬科(房地產),2008年全流通之后四大行兩桶油(金融石油),再到BAT的盛世(互聯網經濟)
所以,抓住時代主線,我們為國護盤才有意義。不然高唱贊歌,卻一直在做著高買低賣的傻事,不做也罷。
今年的主線毋庸置疑就是:5G了。延展下去就是國產芯片、半導體、集成電路以及基于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各種概念。
這些概念的股票就算下跌也是一時的事情,對于像我這種立志為國護盤的資金正好是趁著下跌的時候,股價便宜的時候才去吸納,然后就是堅定持股,享受護盤的榮耀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相信匪爺的讀者們是可以跟我們一樣,實現最終的偉大勝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匪爺讀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