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8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年平均工資為68380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城鎮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
對此,很多網友表示,2018年自己的工資收入拖了全國的后腿。而我們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平均工資基本上符合事實,但是平均數并不等于絕大多數,絕大多數人在平均數之下也不奇怪,所以這類平均工資數據,看看就好,切莫太認真了。
那為什么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拖了2018年全國平均工資的后腿了呢?
第一,即使是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收入落差也很大。2018年,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82461元(6871元/月)。但非私營單位中壟斷性企業,職工平均工資要高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平均線。
而一些競爭性的、效益不好的非私營單位職工收入的只有三四千元,這樣被平均,把收入低的非私營單位就業人的收入給拉上來了。其實,非私營單位人員平均工資拿到6871元/月的肯定不會太多。
再看,城鎮私營單位的就業人員,同樣是私營企業差距也很大。像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員工的收入出奇的高,華為人均工資接近了70萬元。但是這樣的高收入民企,屬于私營單位中的金字塔塔尖,塔尖與塔底是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一些效益差的私營企業職工的收入也就是3000-4000元/月。你不能因為少數民企職工收入高,把下面多數民企職工收入都往上拉,這樣的數據是失真的。
第二,不同的行業,收入差距也很大,如果硬要平均在一起,統計出來的數據不科學。
比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147678元,但是,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作只有36375元,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職工收入落在后面。收入最高行業,與收入最低行業職工月收入來做平均,得出的數據,肯定是多數人覺得自己在平均線以下,拖了全國平均工資的后腿。
第三,東部經濟發展要遠高于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同時,一線城市職工收入也要高于三四線城市職工收入。
原因很簡單,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要遠高于其他地區,就業機會和工資收入水平,沿海地區相對較高。當然,東部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薪酬平均水平肯定比西部、東北部、中部的一些城市要高一些。
此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職工平均收入在6000-7000元區間,但是,一些地區小縣城職工月收入也有是3000多元/月。
所以,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大城市與小城市發展水平也不一樣。如果搞出個全國平均工資數,只能讓更多一批人覺得自己拖了國家的后腿。
第四,即使在同一企業,不同的崗位,能力大小有不同,薪酬收入也有較大落差。如果把能力強的人與普通職工收入加在一起搞個平均數,根本反映不了任何問題。
比如,沿海地區某私企,新進來的員工每月也就是3000多元;專業辦事人員5000-6000元。行政崗位普通員工也就3500左右,但是中層以上干部的領導月收入就達到15000元以上。如果把這樣的工資數據來做平均,那么,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被平均了。
面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工資收入數據,很多網友都驚呼自己拖了后腿。其實,平均數并不等于絕大數,全國職工收入平均數只是作為一個參考數據,這樣的數據不能反映任何問題,而且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數都是很正常的。
對于,普通職工來說,可以把全國平均薪酬當作奮斗目標,盡可能使自己的收入去接近它,別離開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太遠了就行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不執著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