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俄羅斯偵察機對美國領土進行直接偵察的行動并非個案。綜合俄《紅星報》和衛星通訊社等媒體的報道,僅2019年以來,俄偵察機就在美國本土上空實施了3次觀察飛行任務,航線遍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密蘇里州等地區。
另據美聯社發布的視頻顯示,此前俄偵察機還曾飛臨美國首都華盛頓上空。同時在2019年,美國偵察機也對部署有戰略武器的俄羅斯楚科奇半島、哈巴羅夫斯克等地區進行偵察。那么,美俄相互進行公開偵察的任務屬于什么性質?在兩國關系日趨緊張的背景下依然能對彼此“開誠布公”的《開放天空條約》,又是從何而來呢?
![]() |
據美國軍控協會網站發布的信息稱,《開放天空條約》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34個國家簽署加入。該條約允許在成員國領土建立非武裝空中監視觀察機制,旨在增強成員國之間對彼此軍控措施的監督,增進軍控合作透明度與成員國互信。條約規定,成員國開放天空的范圍應涵蓋其行使主權的全境,包括大陸、島嶼、領海和內湖水域等。在對成員國領土進行觀察飛行時,被觀察國只能基于飛行安全原因對行動進行限制,而不能以國家安全理由予以拒絕。同時,被觀察國和來自其他成員國的第三方專業人員也應登上執行任務的偵察機,監督機上偵察設備是否在條約規定內運行。
在具體實施方法上,條約對于執行任務的機型、次數等細則也有詳盡規定。各國須遵照條約要求改裝特定型號的非武裝偵察機,并在向條約組織報備獲批后方可執飛。目前,俄羅斯用于“開放天空”任務的偵察機,主要是改裝自圖-154M-LK-1型飛機的圖-154M-ON型偵察機,美國則使用OC-135B型非武裝偵察機。此外,安-30型偵察機也被一些成員國廣泛使用。
條約為每個成員國分配觀察飛行配額,還要求每次獲取的圖像情報應向全部成員國公開,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度。
![]() |
雖然運行時間尚不到20年,但“開放天空”倡議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冷戰初期。據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發布的文章介紹稱,在1955年蘇美英法4國首腦舉行的日內瓦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向蘇聯代表提出美蘇兩國應對彼此領土進行空中監視飛行,以顯示各自和平誠意。盡管蘇聯當時沒有同意,但美國一直未放棄“推銷”這一倡議。在冷戰趨于緩和的1989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再度向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提出該倡議,并在1990年2月推動召開了涉及所有北約和華約國家的國際開放天空會議。
經過2年多談判,1992年3月24日,美俄英德法等國共同簽署了《開放天空條約》。在條約得到各成員國批準后,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在條約框架下,各成員國已經實施了逾千次觀察飛行,對于監督各國落實軍控政策、促進國際軍控合作,以及增強各成員國之間軍備透明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項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緩和時期的歷史遺產,該條約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不過,隨著近年來美俄關系漸趨緊張,《開放天空條約》也受到了國際風云變化的波及。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道,2016年,美國就以圖-154M-ON型偵察機上安裝的新型偵察設備將使俄方獲得“信息優勢”為由,對俄羅斯提出指責。2018年初,美俄又部分禁止對方使用本國軍事基地作為執行觀察飛行的機場,導致條約執行受到沖擊。2018年8月,美國以俄方違反該條約為由,宣布暫時凍結與俄羅斯在條約框架內的合作,使美俄觀察飛行一度陷入停頓。
![]() |
盡管在2019年初,雙方的觀察飛行已經恢復正常,但這項以“開誠布公”為前提、促進和平為目標的條約,還能在美俄軍事對峙中存續多久,目前猶難預料。
微信編輯 | 田欣
微信審核 | 朱舜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