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艾琳
本周二,澳大利亞聯儲宣布了34個月以來的首度降息,盡管該央行受到的關注度不高,但此舉的象征意義極強——在貿易不確定性加強、全球經濟前景走弱的背景下,“全球降息潮”很快就會到來。
這波浪潮可能愈演愈烈——澳聯儲打響頭炮,印度央行或在明天(6月6日)的政策會議結束后宣布降息,而美聯儲今年降息的概率已近九成,原本計劃啟動加息的歐洲央行可能也正暗暗考慮如何再寬松。
關鍵問題在于,這種全球格局下,究竟對投資者意味著什么?對中國又有怎樣的溢出效應?
澳聯儲降息只是開始
澳聯儲宣布下調現金利率(CashRate,澳大利亞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1.25%,符合市場預期。這是澳大利亞聯儲自2016年8月以來的首次降息,此舉是為了應對疲弱的通脹和經濟增長,以及不斷上升的失業率。
“我們不認為降息是一次性的,預計澳聯儲會在三、四季度繼續降息。”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戈達德(TysonGoddard)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認為,刺激效應主要通過影響貨幣(澳元)貶值來實現,盡管澳元的貶值已提前被市場反應,降息將幫助澳聯儲主席菲利普·洛威(PhillipLowe)將失業率降至5%以下,從而推動工資更快增長,但國際經驗表明,即使失業率接近4%,也需要一定時間來刺激更快的通脹。
盡管澳大利亞的就業率仍算可觀,但薪資增速始終無法加速,“因此通脹也持續低于澳聯儲的目標,隨著全球下行風險加劇,通脹預期開始滑坡,澳聯儲也決定用剩余的刺激方式來鼓勵就業。從5月的會議開始,央行與市場的溝通就開始變得更鴿派,表明即使失業率低于5%,也不會擔心通脹。”戈達德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澳聯儲絕不會是唯一一家降息的央行。其實,早在今年2月7日,打響“降息第一槍”的是印度央行,由于其意外宣布降息25個基點,為2018年8月降息以來的首次,當時多家央行更是大幅下調通脹、經濟增長預測。
如今,印度可能很快再度行動。“預計在6月3~6日的議息會議結束后,印度央行會宣布降息25基點至5.75%,目前印度通脹溫和,降息將支撐經濟增長。近期,印度生產總值(GDP)增速弱于預期,全球增長放緩的擔憂以及貿易摩擦、油價大跌都提升了降息空間,央行行長也充分具備降息的意愿。”渣打南亞首席經濟學家薩赫(AnubhutiSahay)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當然,一些因素可能會讓印度央行決定推遲降息,例如,該行可能想等到6月底二十國集團(G20)會議召開、貿易形勢進一步明確后,以及觀察即將到來的季風季的影響,并等候7月5日印度2020年財年的預算提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降息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美聯儲年內降息概率大增
其實,早在去年四季度,就有機構預計新興市場會陸續降息,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美聯儲加入“降息潮”的概率近期正大幅攀升。而在今年4月,幾乎沒有一家機構認為美聯儲2019年會降息。
不過,隨著外部不確定性持續增加,降息概率開始大幅飆升。摩根士丹利預計,如果關稅持續(如3~4個月),美聯儲會先試探性降息50bp以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在最差情景下,預計美聯儲2020年春季前就會降息至0。
巧合的是,周一,美聯儲首次談“降息”的條件。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認為,由于美國通脹疲軟,令美國經濟增長的風險不斷上升,美聯儲降息“可能很快得到保證”,3個月與10年期關鍵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也支持降息。該言論發布后,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市場預期年底前降息概率接近98%。
此外,降息的預期攀升也與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弱于預期有關。例如,美國5月Markit制造業PMI終值創2009年9月份以來新低,產出分項指數終值創2016年6月份以來新低,新訂單分項指數終值自2009年8月份以來首次陷入萎縮區間;美國5月ISM制造業指數52.1,創2016年10月以來新低。就業指數創2017年來最低。
盡管各界認為關稅可能會推高美國通脹,而物價穩定是美聯儲判斷加息或降息的首要因素。但是,低通脹已經是一個全球的結構性問題,這與科技進步、生產率下降等經濟結構性問題息息相關。
4月29日公布的美聯儲更青睞的通脹指標——去除了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漲幅僅為1.6%,創2018年1月以來的14個月最低。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認為,這主要由于資產管理服務費用、服裝等價格和機票價格走低所致,都是間歇性因素,因此他認為利率應該可以在當前水平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5月公布的通脹數據依然只有1.6%,且今年第一季度核心PCE物價指數年化季率升幅下修至1%,為三年來最低增速,這讓“間歇性因素”這個借口很難再站住腳。
近期,鮑威爾也會公開發表演講,因此各界都在關注其措辭的細微變化。
如何影響中國?
那么,這一全球趨勢的轉向究竟將如何影響中國?
首先,“全球寬松潮”是全球經濟承壓的一個縮影,中國既受到全球影響,而為全球經濟增量貢獻近30%的中國更深刻地影響著全球。
“在全球增速放緩背景下,中國下半年需要繼續推進更多政策來穩增長。經濟增速下行可能被此前的‘搶出口’所部分抵消(尤其是在5、6月)。”野村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至于中國的貨幣政策會如何調節、會否受到“降息潮”帶動,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貨幣政策大水漫灌不是選項,近期政策不再高度依賴逆周期調節,主要因為還需要預留一些政策空間,用于緩解2020年的經濟增長壓力。”
他表示,6月2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在針對包商銀行事件答記者問時表示,對6月份影響流動性的各類因素已作了全面估計和充分準備,將根據市場資金供求情況靈活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操作,6月17日將第二次實施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政策,還將釋放約1000億元長期資金,有效充實中小銀行半年末的流動性。從央行的表態來看,已基本排除了6月降準和降息的可能性。
因此,機構普遍認為,目前仍維持“股弱債強”的邏輯,但債券“高不成低不就”,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達3.1%~3.2%的區間。此外,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或將隨著美聯儲降息部分減弱。法國外貿銀行預計,美元指數會在未來12個月走弱至93.51。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