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
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6月6日,國家發改委下令為汽車限購“松綁”。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中心戰略規劃室副主任尹志芳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此前有文件提到對汽車限購政策逐步放開的要求,但明確禁止限購政策,尚屬首次。
目前,上海、廣州、天津、杭州、貴陽、深圳等地先后出臺了汽車限購政策,主要是以搖號、競價和限行為舉措。
“本次明確禁止汽車限購政策,目的是為了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鼓勵消費者更新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產品。”尹志芳稱。
首下汽車限購禁令
6月6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發布的《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交通擁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結合路段擁堵情況合理設置擁堵區域,研究探索擁堵區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原則上對擁堵區域外不予限購。
據了解,早在今年1月29日,發改委同工信部、民政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到對汽車限購政策逐步放開的要求,提出要進一步優化地方政府機動車管理措施,已實施汽車限購政策的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適度盤活歷年廢棄的購車指標。
目前,上海、廣州、天津、杭州、貴陽、深圳等地先后出臺了汽車限購政策,其限購方式主要是以搖號、競價和限行為舉措。其中,去年5月,海南突降“限購令”,明確自2018年5月16日0時起,海南全省實行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同時,自2018年8月1日0時起,新能源小客車增量指標通過排號方式取得,其他小客車增量指標通過搖號或競價方式取得。至此,其成為第九個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
“之前都是為促進綠色出行,緩解交通擁堵,鼓勵各個城市交通需求管理,限購限行限號。”尹志芳告訴記者,此次明確禁止限購政策,還是首次。
對于發改委新規,要求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研究探索擁堵區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尹志芳分析,這表示不同于原來擁堵區域的限行政策,以后有可能會設立擁堵收費區,對擁堵區域實行擁堵收費。“這是用市場手段代替限行這類行政手段,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進行交通需求管理,明顯更柔性了。”
針對其中 “擁堵區域外不予限購”,尹志芳表示,這是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特別擁堵的地區,還是應該考慮公共空間的承載能力,實行階段性限購。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要把《方案》中“擁堵區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原則上對擁堵區域外不予限購”合在一起理解,就是擁堵區域內可能限購,擁堵區域外不限購。
新能源汽車不得限行、限購
此次《方案》同時提到,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尹志芳表示,這透露出,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行政手段。另一方面,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是國家的發展戰略。
對此,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沈立軍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限購基本集中在一線城市,對新能源限行的城市比較少,比如貴陽等城市雖然購車有限制,但沒有對新能源車限行限購。車輛增長比較快的一線城市,限行限購是其緩解交通擁堵的壓力而采取的一種小汽車管理政策,屬于地方管理手段。
此外,《方案》鼓勵地方對無車家庭購置首輛家用新能源汽車給予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停車費等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優惠,探索設立零排放區試點。
針對能夠提振市場的優惠政策,沈立軍建議:一是購車補貼和稅費減免,這是能夠刺激消費的直接政策。二是牌照發放,尤其是對限購城市,如果能對無車家庭有牌照照顧政策,將會形成很好的刺激。三是充電設施配套建設的優惠,這個優惠目前多數來自主機廠,如果在場地和充電方面地方能夠給予支持,能夠解決購車家庭的后顧之憂。
“這三個政策是能夠快速刺激市場的,如果能夠配套新能源二手車市場和車輛回收等方面的政策,對理性的新能源購車用戶也會有很好的刺激作用。”沈立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還特意關注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問題,提出加快新一代車用動力電池研發和產業化,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逐步實現電池平臺化、標準化,降低電池成本。推廣新能源汽車電池租賃等車電分離消費方式,降低購車成本。推進高功率快充、無線充電、移動充換電等技術裝備研發應用。
尹志芳稱,電池的技術和安全性是純電動車發展的瓶頸,該項政策關注到這類問題,主要是為促進純電動車的發展。
在沈立軍看來,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觀望情緒除了政策的影響外,產品層面主要來自于對新能源車的技術成熟度以及后續的電池回收利用和車輛保值問題,充電速度和續航里程是消費者購車關注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重要因素。新能源車的技術和配套產業現在都是在過渡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世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