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整體下行,今年以來依舊不景氣。許多企業出現了銷量和利潤的雙降,市場出現了一種聲音,稱行業進入了最壞的時代。
與此同時,造車的幾大勢力正在持續重構,以中國市場為例,比亞迪為代表的企業在新能源汽車上獨占鰲頭,新技術新模式新人才仍在不斷進入。于是有分析人士指出,最壞的時代里,大浪淘金將為產業留下最好的金子,競爭促進技術升級,占有先機的企業將在優勝劣汰中勝出。所以從長遠看,汽車產業進入了最好的時代。
眼下,一場席卷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變革已經來臨,困難和機遇并存。尋找新增量、打造新動能、掌握新技術是比亞迪等一眾車企制勝的關鍵。
有擔憂是因為有希望
過去十余年間,新能源汽車產業總是利好與質疑并存。在全球大趨勢下,一些階段性的投資機會成就了很多風口之上的車企。
以新能源汽車代表比亞迪為例,比亞迪2016-2018年三年累計營收約3394.2億元,比2013-2015年累計營收大幅增長77.64%;2016-2018年三年累計凈利潤約118.9億元,比2013-2015年累計凈利潤大幅增長312%。抓住時代機遇進行產業布局,為比亞迪等車企帶來的盈利在這組數據上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產業紅利的背后,是能源革命、人類未來、巨大市場這幾大命題,令這一趨勢勢不可擋。然而,事物的發展在前進中總有曲折,這一哲學原理反應到新能源汽車行業上也顯而易見。
自燃個例、續航問題、充電設施、電池成本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市場頻繁出現一些個例新聞,給行業蒙上了些許薄靄。究其原因,多數還是由于新能源車的電池充電和散熱系統目前存在的技術瓶頸。在這些自燃事件的背后,市場不僅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對于新能源電池的安全性也充滿擔憂。
如果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人類在技術革命中遇到問題是常見的事,一般來說只有兩個解決辦法:不想繼續擔憂,要么淘汰它,要么改變它。
很顯然,作為未來大勢的新能源汽車必然不會淘汰,消費者更愿意去看到技術的進步與產品體驗的改變。因此,擔憂還會繼續。好在,選擇繼續擔憂,證明大家對它有著極大的希望。擔憂關切越多,未來希望越大。車市“冷”中有“靜”,行業將進入一個調整后的競爭格局。在當今國內外市場環境下,有助于倒逼中國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或將促使產業爆發期提前到來。
重拳之下新能源汽車將真正進入快速軌道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國家政策的風向和市場心理保持了高度一致。近日,國家出手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使用。
6月6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發布了推動汽車更新消費的政策《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方案》提出,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交通擁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方案》要求,鞏固產業升級勢頭,不斷優化市場供給。牢牢把握新一輪產業變革大趨勢,大力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
新能源概念股尤其是連續四年銷量冠軍的比亞迪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整體消費市場低迷環境下,市場對家電及汽車消費的政策刺激一直都有預期。從鼓勵汽車消費政策可以看到,國家并不會讓新能源車銷售增長過慢,有利新能源汽車板塊,尤其利好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股份。
有觀點指出,當前政策有利于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推廣新能源汽車電池租賃等車電分離的消費方式,降低消費者的購車成本,也有利于現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的有效去庫存。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依靠技術和產業本身的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未來幾年會逐漸進入產業爆發或者業績兌現的時間點。
牽手豐田比亞迪市場分量或將愈來愈重
2009年以來,中央財政開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快速增長。2018年產銷達到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 目前,國家仍在鼓勵車企和相關企業提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整車能耗要求以及純電動乘用車的續駛里程。但與2018年相比,今年3月底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力度進一步加大。
引人注意的是,此次補貼退坡可能引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格局重塑,影響最大的將會是整車和電池環節。以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標準來看,不僅“拿”補貼的續航里程標準大大提升,電池組的能量密度要求也有所提高。 而隨著補貼退潮,新能源車企的洗牌預計會在今年加速。而同樣受影響的動力電池市場則會隨著補貼的加速退出,影響主機廠對于動力電池的選擇,將會變的更加優中選優。
近日,比亞迪與豐田就動力電池方面達成合作,讓市場再次注意到比亞迪的得天獨厚的產業鏈優勢。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生產的企業,在動力電池適配新能源汽車方面已經積累了16年經驗,具備100%自主研發、設計能力。
而作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車企之一,豐田選擇同為車企的比亞迪的動力電池,既是對比亞迪電池品質的極大認可,亦表達出二者在發展理念的契合。有觀點指出,對于比亞迪電池業務來說,電池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主機廠,可謂邁出具備里程碑意義的步伐。
此外,前述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動力電池作為比亞迪的護城河,于內可應對補貼退坡帶來的成本壓力,于外其對外供應和分拆上市將極大提升市值與盈利。未來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比亞迪已占得先機,市場分量或將愈來愈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