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格力VS奧克斯、格蘭仕VS天貓、餓了么VS美團,捉對廝殺中,伊利股份(600887)(600887.SH)高呼“蒙牛聯合美國企業,破壞冬奧大局”加入戰團。炎炎夏日中,這對中國乳業巨頭二十年的糾葛被推向高潮。
伊利“公開聲明”一出,其股價出現回落,蒙牛乳業(02319.HK)則股價翻綠。而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舉報將如何收場,吊足了市場的好奇心。
6月20日中午12:43,伊利股份通過其官微發表“公開聲明”,稱中糧集團蒙牛乳業利用國有企業中糧集團和美國可口可樂之間的資本合作,“替可口可樂巨額奧運贊助買單,借機成為國際奧委會‘飲料’類別全球‘聯合’合作伙伴。”
伊利這份2300多字、“火力十足”的聲明快速引爆輿論,但截至發稿前伊利官微及官網上該聲明已被刪除。
伊利的舉報說了什么?
據伊利股份聲明稱,國際奧委會將于本周日即6月23日授予蒙牛為其“飲料”全球合作伙伴。而伊利認為,“蒙牛作為一家乳制品企業,旗下飲料只占一小部分,海外營收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其真實目的是誤導中國消費者,讓中國消費者誤認為其是奧運‘乳品’合作伙伴。”
伊利指出,蒙牛此舉和國際奧委會授予北京奧組委“乳制品”類別相沖突。為此,北京冬奧組委曾約談中糧集團與蒙牛乳業相關領導,要求他們終止與國際奧委會和可口可樂公司的合作。
據伊利一方稱,6月23日國際奧委會仍會授予蒙牛“飲料”類別的全球合作伙伴。
縱觀伊利的這份聲明,雖用語呈“義憤填膺狀”,動輒“民族”“國家”,但其核心訴求為:
蒙牛“借道”可口可樂簽約國際奧委會的做法對伊利的權益造成了嚴重侵害,要“堅決向中糧集團蒙牛乳業的這種行徑說‘不’!”
聲明發布后不久,伊利集團副總裁王維對外表示,蒙牛乳業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國際奧委會授權給北京冬奧組委的“乳制品”類別市場開發自主權,伊利集團在公開競標中已獲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權益,這就是一起典型的奧運權益“一女二嫁”的鬧劇。
王維指出,為捍衛奧運公平,伊利集團將視情況不排除終止奧運合作,并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伊利的“舉報”來勢洶洶,蒙牛乳業自然首當其沖,其幾乎遭到一邊倒的指責。
截止發稿,蒙牛官方尚未對此作出回應。
![]() |
但是,也有一種聲音對伊利的做法提出質疑。食品飲料專家肖竹青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伊利此舉是“在敏感時期做出的不理智行動,把中國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抱怨擴大為國際影響,給中國企業影響抹黑。”
其實,今天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舉報,只是兩家乳業巨頭二十年糾葛的一個集中爆發。
伊利、蒙牛糾葛二十年
1999年,牛根生與“乳業教父”鄭俊懷的矛盾激化,被迫出走創辦了蒙牛乳業。曾經的伊利“重臣”牛根生,鄭俊懷將其逼走后,卻培養了一個勁敵。
牛根生離開伊利后,找到曾經給伊利提供包裝制品的謝秋旭拿到了資金,又找到了幾位伊利前高管成立了蒙牛乳業。
三年后,蒙牛乳業進行股改開始引進外資,深諳引進外資才能提升產品競爭力的牛根生,先后引進了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三家外資機構。同時,牛根生和蒙牛15位高管于英屬維京群島注冊了金牛公司和銀牛公司成為蒙牛乳業股東。
2004年,蒙牛在港交所敲鐘上市,但曾經排擠牛根生的“乳業教父”卻出事兒了。鄭俊懷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判入獄6年,但是鄭俊懷卻被兩次減刑,于2008年刑滿釋放,后又加入了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
由于牛根生的出走以及伊利混亂的局面,導致伊利的業績直線下滑,被后來居上的蒙牛逐漸超越。鄭俊懷出事兒的那一年,潘剛臨危受命,出任了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正當伊利內部糾葛不斷時,2007年,蒙牛的銷售額首次超越伊利成為乳企行業老大。
好景不長,北京奧運會舉辦那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導致兩家乳企紛紛陷入了危機,此后便重新回到了起跑線開始了競爭。
而這十年,伊利和蒙牛的官司更是紛繁不斷。
2009年,中糧集團入主蒙牛成為第一大股東,牛根生開始逐漸淡出蒙牛,開始了他的慈善事業。牛根生逐漸淡出蒙牛后,2012年,伊利的銷售額再次超越蒙牛,成為乳企老大。
雖然,伊利已重新奪回行業老大, 但對于蒙牛的忌憚并沒有結束,2015年,伊利向蒙牛發送律師函,表示蒙牛旗下兒童奶產品“未來星”對伊利旗下“QQ星”包裝構成侵權,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
最終,法院判定蒙牛公司構成侵權,并賠償伊利經濟損失停止使用涉案包裝。
眼看蒙牛遭遇到這樣的現狀,牛根生再次以“戰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回歸蒙牛,寄希望再造蒙牛。
如今,蒙牛已不是那個蒙牛,伊利也不是那個伊利。蒙牛已從早期的合資企業變成了國有股東為單一大股東的“國有企業”。而目前伊利股份股權分散,并無實際控制人,并且代表國資的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僅8.86%,潘剛作為自然人股東直接持股已達到3.88%。
然而,伊利、蒙牛的暗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去年伊利舉報“乳業教父”鄭俊懷的事兒鬧的沸沸揚揚,如今伊利又再次公開舉報蒙牛聯合外資在冬奧會搞“貓膩”。未來的大戲或許仍少不了。
但是,對于兩家乳業巨頭來說,真正體現自身價值的顯然并非“互懟”的功力,而是自己的業績。
誰更勝一籌?
肖竹青向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網上曾有段子,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競爭,從來不詆毀對方。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競爭,也從不詆毀對方。他認為,企業之間需要竟合,即競爭合作,而不是拆臺,不是爆對方的猛料。“
市場競爭,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但是這種互相拆臺,我感覺是一種低級的競爭手段。”
而在伊利“怒懟”蒙牛背后,隱約可見兩個乳業巨頭的“老大爭奪戰”。
![]() |
最新的財務數據顯示,伊利市值近2000億元,而蒙牛市值是1200億元。僅從數量級而言,蒙牛幾乎是伊利的一半。但是年報顯示,2018年,伊利營收789.76億元,而蒙牛的營收是689.77億元,相差百億元。
事實上,從2006年開始,蒙牛和伊利就一直處于激烈競爭狀態。但是論歷史,伊利是當之無愧的大哥。
1999年,41歲的牛根生還在伊利擔任副總裁,但是因為和當時伊利掌門鄭俊懷有了隔閡,于是出走創辦了蒙牛。1999年是牛根生的拐點,也是蒙牛的起點。那個時候,蒙牛“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
不過從1999年到2007年,蒙牛從零開始,飛速發展。最初銷售額只有4000萬元,到2007年,已經超過了乳業巨頭伊利。也是在這一年,中國乳業的雙寡頭格局初露雛形。
此后的十幾年間,蒙牛和伊利一直處于你追我趕之中。2008年,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國內乳業的發展陷入停滯,蒙牛和伊利也未能逃脫。
此時,初生的蒙牛在9年狂奔后,突然被迫勒馬。而以牛根生為主的初創團隊占股約26%,而幾家外資機構占股已經接近30%。眼看企業身處逆境,蒙牛面臨易主的危機。一年后,蒙牛的代表產品“特侖蘇”又因為被爆出其中添加的物質OMP“可能致癌”而引發市場信任危機。
連二連三的危機之下,蒙牛難逃“易主之命”。2009年7月,中糧集團聯合厚樸投資,以8億美元獲得蒙牛20%的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蒙牛正式進入中糧時代,牛根生逐漸淡出。
伊利雖然也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但是相比蒙牛可能易主的危機,伊利承壓能力明顯更甚一籌。在潘剛掌舵伊利之后,伊利的大股東呼和浩特國資委和伊利管理層在股權分配上達成了共識,伊利此也積極推進股權激勵計劃,使管理層持股比例不斷增加。
2009年以后,隨著乳業市場逐漸恢復,伊利和蒙牛再次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到2018年,伊利和蒙牛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乳業雙雄,市場占率分別為23.6%和22.4%,而第三名光明的市占率僅有4.2%。
很明顯,后來者蒙牛在20年的發展后,已經和伊利處于一種雙雄博弈的狀態。但是初創團隊退出,蒙牛的管理層不穩定是其軟肋。而伊利在這么多年的發展后,股權處于高度分散狀態,并沒有持股超過20%的股東。
雖然都有軟肋,蒙牛和伊利基本還是處于一種同步發展的狀態。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蒙牛和伊利的乳業霸王爭奪戰,這么多年就沒停過。
如今,伊利維護自身權益的“舉報”,似乎已將以往雙方普通的商業競爭進行了升級。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野馬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