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收購萬達百貨,6月斥資48億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在2019年上半年的資本市場,蘇寧表現異常搶眼,投資額度預計超過100億元。
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蘇寧線下門店超過1.2萬家,其中蘇寧小店超過6000家。在將37家萬達百貨門店和210個家樂福大型綜合超市雙雙收入囊中后,蘇寧的零售版圖進一步擴大,其線下霸主地位幾乎無人能夠撼動。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曾經及現在的線下渠道之王,經過多年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蘇寧正在強勢出擊,爭奪中國零售市場的C位。在7月25日舉行的蘇寧818發燒購物節新聞發布會上,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提出了零售界的“黃金法則”。
他表示,傳統線下零售的人、貨、場是真實具體的,線上的人、貨、場是虛擬數字的,“只有兩者疊加、融合的全場景零售,才是零售業立足、促進消費增長的黃金法則”。
迎來年度最大規模雙線大促
在中國零售界,蘇寧可謂獨樹一幟:線上規模第三,線下規模絕對第一。蘇寧真正做到了連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都沒能做到的雙線平衡。
這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電商發展早期,當年已經做成家電連鎖“老大”的蘇寧,以一種近乎斷臂求生的方式,率先推動蘇寧易購電商發展以及雙線O2O融合的戰略落地;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純電商發展遭遇瓶頸,蘇寧再次利用線下零售經驗優勢,開啟智慧零售擴張的新步伐。
2017年底,蘇寧啟動智慧零售大開發計劃,提出“三年兩萬店,交易規模沖擊4萬億”的目標。截至目前,蘇寧已在線上形成蘇寧易購、蘇寧拼購、蘇寧小店APP的核心電商體系;在線下則形成“兩大兩小多專”的門店格局,涵蓋蘇寧易購廣場、蘇寧廣場、蘇寧小店、蘇寧零售云店、蘇寧易購云店、紅孩子、蘇寧極物、蘇寧體育等不同類型業態。
與此同時,蘇寧全品類零售布局也在逐步成型。2019年初,蘇寧易購宣布成立五大商品集團,即家電、3C、快消、時尚家居、國際五大品類業務。這意味著蘇寧在繼續強化家電、3C等傳統優勢品類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快消、百貨等品類的戰略地位。
此后,蘇寧宣布收購萬達百貨全部37家門店,并于近期控股家樂福中國,將后者210家大型綜合超市、3000萬會員收入囊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今年蘇寧818與以往任何一屆818相比都顯得與眾不同:
1、雙線參與規模前所未有。線上蘇寧易購、蘇寧拼購、蘇寧小店、貓寧電商及線下各類門店和萬達百貨、家樂福門店將全部參戰,觸達用戶超過5億。
2、真正走向全品類大促。新加入戰場的萬達百貨和家樂福中國分別彌補了蘇寧在百貨和快消領域的短板,使得蘇寧經營品類更加齊全。此前,蘇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家電和3C方面,如今,快消及百貨將成為蘇寧未來最重要的增長點。
3、豐富的線下場景將促進蘇寧易購活躍用戶進一步增長。隨著萬達百貨和家樂福的入列,蘇寧的線下場景進一步豐富,從一線城市核心商圈到居民社區和偏遠縣鎮,蘇寧都無所不在,已經悄然做成業態最豐富的全場景零售平臺。侯恩龍25日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818,“上網上街上蘇寧”有了全新的闡釋,歸結為9個字就是“有的逛、值得買、在身邊”。
可以說,蘇寧今年的818發燒購物節無疑將會成為國內年度最大規模雙線大促。
史上最“嚴”818
天貓雙11走過十年,京東618走過十五年,蘇寧818今年也來到第十個年頭。
在這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的電商消費模式處于不斷完善升級中。與最開始單純依托“打折補貼”的線上促銷模式不同,現在各大電商平臺都將目光更多關注到線上線下協同聯動的新模式。
與此同時,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低價早已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商品、服務、體驗,可以說缺一不可。
基于此,侯恩龍發布了號稱“史上最嚴”的818品控政策:為了確保每一位消費者能夠放寬心的買買買,蘇寧品控推出“Fire計劃”。不優品,零容忍!確保每一件從蘇寧渠道售出的貨品,都是正品行貨!
比如說,為了去蕪存菁,蘇寧易購品控中心將依托大數據,從消費投訴、消費評價、退換貨數據等緯度建模,對高風險商戶及商品進行動態分析、監控,對于違規情形進行嚴厲處理。
與此同時,蘇寧還將與二十多家國內外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合作,對高投訴產品、季節性產品、安全性產品、輿情產品進行神秘買樣檢測。
為了實現全程監管,蘇寧易購線上線下始終堅持全流程質量控制,建立從總部到品類公司、大區公司的立體質量管理架構。
在侯恩龍看來,不管促銷手段怎么創新,競爭格局如何激烈,零售企業終究不能脫離行業的本質,即以用戶為核心,保證商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
從618到雙11再到818,三大電商巨頭分別打造了三個購物節。與另外兩個相比,蘇寧占有主場之利的818本身具有鮮明特點。隨著智慧零售布局的基本完成,蘇寧818全場景、全品類、重服務和體驗的特性也將更加凸顯。
對蘇寧而言,今年818已經不僅僅是通俗意義上的購物狂歡節,在零售行業轉場新零售的背景下,它被賦予了一層不同尋常的涵義——檢驗蘇寧雙線融合成果的“試金石”。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818購物節也將是零售行業轉向智慧零售的標志性事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