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國內經國務院批準的正規合法的全國性交易所只有8個,3個證券4個期貨1個貴金屬,它們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交易)、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鄭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大連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和上海黃金交易所(貴金屬交易)。
![]() |
地方各類交易場所將遭遇一輪徹底的清理整頓。
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相關監管部門7月18日在北京召開了有關交易所清理整頓第四次會議,會議要求各相關單位認真開展下一階段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攻堅工作。在此之前,今年1月29日,相關部門曾對外發布《關于三年攻堅期間地方交易場所清理整頓有關問題通知》。
相關領導在會議上的講話中反復強調,此次清理地方各類交易所是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2017年底中央經濟會議提出三大攻堅戰的時間節點,時間已經過去一半,必須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各類交易場所存量風險的清理工作。
“目前 ,交易場所數量過多過濫 ,金融資產類、郵幣卡類、大宗商品類等交易場所的遺留問題和風險不少,有些還涉及大量個人投資者 ,需要精準拆彈、妥善處理。”該領導的發言指出。
記者梳理了各類交易所目前存量情況及化解節奏,如下:
1,金交所方面。截至目前,全國金融資產類交易場所的債權類業務存量仍達8517億元 ,涉及約120萬名個人投資者。對于金交所違規業務風險的化解節奏是,2019年底錢存量風險化解1/3;2020年6月底前再化解1/3;2020年底前化解完畢;
2,郵幣卡類交易場所風險的化解,要求力爭用一年時間,到2020年6月底前,將郵幣卡類交易場所客戶基本疏解完畢。存量風險未得到化解的,新的場所不得開業。
2017年“回頭看”工作開展以來,各地采取措施化解存量,投資者人數由近千萬減少一半,但后續難度加大,主要是責任追究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疏導手段,持倉及虧損客戶存在等待觀望心理。
3,大宗商品類交易場所問題,目前數量占據全國交易場所總量一半,其中停業的“僵尸”交易場所230多家(即此前的違規業務停止后,沒有新的品種和盈利模式處于觀望等待狀態的交易場所)。
4,風險處置完畢的“僵尸”交易場所,2019年底前要全部撤銷或轉型;同類別交易場所整合協議簽署;交易場所指導意見或監管辦法完成起草或修改工作;
2020年6月底前,僵尸交易所全部撤銷或轉型,同類交易場所整合并完成工商注冊手續;交易場所指導意見或監管辦法對外發布;
2020年底前,地方各類交易場所存量風險基本化解完畢;交易場所撤并整合工作完成,新設和整合后的的交易場所有效運轉;交易場所機制有效建立,圓滿完成清理整頓攻堅戰的任務。
交易所清理整頓頑疾
事實上,在此之前,監管部門已經對各地交易場所發起了多輪聯合清理整頓行動,由于牽涉利益龐雜,屢次整頓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往往很容易死灰復燃卷土重來,甚至越清理越多。
此次之前第三次會議是在2017年1月9日,彼時的會議通報顯示,通過地方交易所摸底調查結果表明,國內共有1131家交易場所。與上一輪清理整頓后保留的交易場所相比,交易場所總量增加311家。
此次相關領導在會議上的講話中尤其強調了這一點。他說,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維穩壓力大,情況十分復雜。遺留問題和風險較多,之所以如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責任落實不到位,缺乏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決勝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攻堅戰,必須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循環怪圈,嚴防死灰復燃。”
該領導指出,中央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本行業本領域交易場所運行規范或指導意見,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出臺交易場所監管辦法,落實監管責任。
他透露,目前全國有28個地區出臺了規制轄內交易場所的管理規則,有的部門還未制定專門針對交易場所的指導意見,部分地區的交易場所監管規制還未出臺,部分地區的規則落后于實際工作,要求抓緊完成規則制定工作,力爭在2020年6月底前對外發布。
根據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有關政策要求,下一步交易場所清理整頓攻堅戰結束后,省級人民政府在審批地方各類交易場所前,也應征求中央有關部門意見。
目前國內經國務院批準的正規合法的全國性交易所只有8個,3個證券4個期貨1個貴金屬,它們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交易)、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鄭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大連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貨交易)和上海黃金交易所(貴金屬交易)。
金交所清理整頓沖擊了誰?
多位資管機構人士對記者指出,此次對交易所尤其是地方金融資產類交易所的清理,對部分資管機構影響很大。
“尤其是固收產品發行比較多的一些機構,近兩年信托、私募等其他發行固收類產品渠道基本被堵住了,但是前期的產品續不上,所以很多公司轉而去金交所發行固收產品融資。”一位財富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
對于融資方而言,記者也了解到,一個典型的現象是,大量資質較差的地方平臺在各地金交所頻繁募資。相比于信托、私募等融資渠道,金交所備案手續簡單,門檻也低很多。
上述財富公司人士對記者透露,海銀、宜信、中植等一些大型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在地方金交所發行產品規模比較大,據其所知,有些機構僅在一地金交所平臺募資規模就達到數百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