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兩大零售方面的新聞刷屏中國!
一個是Costco上海店開業,交通癱瘓人山人海,上午開業下午臨時停業,瘋狂搶購驚呆了小伙伴們!
另一個是周四拼多多業績超預期,股價暴漲,市值超過了曾經的中國互聯網老大百度,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股價接近翻倍!
這兩個事情都是和中國的零售密切相關,一個是美式會員制,把主流優質商品價格做到極致的倉儲零售巨頭;另一個是中國低價互聯網社交零售的領導者!
一個是發生在中國商業第一名的特大城市——上海;另一個是公司注冊在上海,客戶卻是在中國廣大的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更受歡迎,正好是零售的兩個極端。
瘋狂的Costco,還有瘋漲的拼多多,要把中國零售帶向何方?
瘋狂的Costco告訴中國
實體店零售并不是“沒落的貴族”
先讓我們重溫Costco上海店開店當天的瘋狂!
Costco在大陸開設的第一間分店在上海,9點開始營業,賣場內人山人海,買場外交通癱瘓。
Costco非食品類的百貨商品價格低于市場價的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
最受關注的單品還是貴州茅臺(600519),市場上零售2500到3000元的53度飛天茅臺(600519),只要1498元,毫無懸念被很快搶光了。
![]() |
![]() |
Costco不得不臨時宣布當天下午暫停營業。詳細情況請看基金報此前微信報道“Costco刷屏中國!上午開業下午停業:交通崩潰人山人海,10萬愛馬仕秒光,更別提茅臺、五糧液(000858)”。 Costco的火爆,給中國實體零售店很大的震撼效果! 這幾年隨著網上零售市場更快的增長,實體零售店增速緩慢甚至出現下降,多類零售企業一個又一個出現了虧損甚至是倒閉。 例如前幾年的新一佳超市倒閉,這幾年家樂福、沃爾瑪等全球零售巨頭在中國的店鋪也出現了問題。 有這樣一種聲音認為實體店零售是“沒落的貴族”,在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網絡零售商的夾擊下,實體零售店沒有前提。 這次Costco的火爆,讓我們看到了實體店的一條重要出路。Costco商品號稱“量大、質優、價格低”,其實真正核心的兩個點是質優和價低。 基金君一個朋友在深圳一個工廠,常年給美國Costco供貨,價格的事情另說,但從品質要求方面,還是非常嚴格的,比國內一般同類商品更嚴格。 并且在產品型號方面,只選擇最流行的一兩款產品,通過量大,生產企業也能明顯降低成本,把降低的成本大部分讓利給消費者。 更值得國內零售業學習的是品牌定位,Costco的定位清晰,和美國最大的零售巨頭沃爾瑪形成明顯的差異化,讓消費者更容易辨別。 而國內的一些零售企業,原本的優勢越來越低,又遇到了中國地產價格暴漲,商場租金漲價,使得經營更加困難。 中國實體店零售需要學習Costco的,并不是復制這種模式,而是找到更適合中國環境的零售,把實體店零售做到極致,是完全可以抗衡互聯網零售,并且可能比一些互聯網零售發展的更好的。拼多多暴漲77%市值超百度,顯示未來零售潛力很大另一個零售的新聞是拼多多,股價暴漲,背后則是發展趨勢得到市場認同。
![]() |
上周四市值最高達到了400億美元,成立僅4年的拼多多市值超越20年的百度,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舊時代被新時代取代的標志之一。
從數據來看,拼多多的2019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季度實現營收72.9億元,高于市場預期的61.88億元,同比大增169%,環比也增長60%。
比經營數據更重要的是人口基礎!
拼多多今年中期的活躍買家數達4.83億人,超過京東的3.21億人,較去年同期的3.44億人同比增長41%,凈增1.4億人。
2019年上半年,拼多多訂單量突破70億單。而國家郵政局信息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77.6億件,占比四分之一,更有國際投行高盛預計,到2021年,中國將有33%的電商包裹來自拼多多。
盡管拼多多目前還是小幅虧錢,但資本市場看的是中長期趨勢,所以能給到拼多多如此高的總市值。
拼多多這4年的發展,代表著中國零售的另一個方向:低價+社交!
和Costco的火爆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低價!
低價的基礎是減少中間環節,拼多多用的是互聯網電商模式,減少中間商,Costco則是用的批量直接采購+會員制。
中國人富起來之后,反而對低價有更多的關注,這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然而,從本質上來看,零售的核心是如何高效地,把商品送到適合的客戶那里,效率越高,價格下降的空間越大。
未來中國零售行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Costco和拼多多火爆之后,未來5G時代,還將對零售產生深遠影響,讓中國的零售行業持續將出現更多”爆款公司”!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基金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