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依賴于商業模式創新的互聯網企業,因為玩法太新太復雜,經常面臨著各種爭議。認同者看好其商業模式和想象空間,愿意給出超高估值,反對者認為其不過是概念炒作,泡沫終會破滅,而更多的人則是紛紛高呼看不清。
如何判斷這類企業的投資價值?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大多數問題的關鍵:“很多所謂‘互聯網+企業’只是披著商業模式創新的外衣,本質上還是傳統企業,考驗的是傳統的運營能力,而這個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單純依靠燒錢很難燒成功。想象空間畢竟只是想象,能否落地還得看其運營能力的提升能否跟上擴張的腳步。
作為本土創投大咖,張維多次被評為“杰出創業投資家”、“最佳創業投資人”。今年3月份,他更因寫了一篇《2019年將是造車新勢力的倒閉年》,與各種造車新勢力互懟而成“網紅”,而蔚來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如今持續處于虧損、裁員等困境中。
此次,就燒錢燒得如火如荼的瑞幸咖啡,張維表示,瑞幸咖啡本質上是一個傳統的咖啡/飲料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其運營咖啡店的傳統能力,期待瑞幸早日證明自己運營能力,屆時才能判斷它的真正價值。
此外,針對股價飛天的豬肉股,向來“不追熱點、不賭賽道”的張維也表示了自己對于農業投資的審慎態度。
瑞幸咖啡:模式創新只是外衣,
成功關鍵在于傳統運營能力
“拿著大資本想砸出一個海底撈,你一定覺得是荒謬的。為什么砸瑞幸就不荒謬呢?”
對于很多白領來說,經常會一邊享受著瑞幸咖啡優惠券的福利,同時想著“買一杯送一杯”的咖啡是怎么賺錢的,靠燒錢能否燒出自己的客戶粘性和商業模式?
瑞幸咖啡到底能不能掙錢,一直困擾很多人。對于這個問題,有著20年投資經驗的資深大咖張維一針見血地點破了事物的本質。
“去掉各種概念的包裝,瑞幸咖啡本質上就是一個傳統的咖啡店,它能否成功取決于傳統的運營能力,而這個不是燒錢能燒出來的,需要慢慢積累。”張維表示,“只有瑞幸在之后成功證明自己運營實體店鋪能力,才能最終兌現其估值。”
具體來說,瑞幸咖啡本質不是一個新概念的產品,就是一個傳統的咖啡店,所檢驗的技能就是開咖啡店的技能,比如門店管理、供應鏈管理、產品開發與品控、成本控制、公司文化、員工培訓等,商業模式最后檢驗的還是傳統的運營能力。畢竟補貼不能永遠持續,最后還是得看咖啡店的盈利能力。
在張維看來,靠錢燒的商業模式,不容易燒成功,因為它最終還得依靠傳統技能,這也是張維不看好造車新勢力的原因:“造新能源車,考驗最多的還是傳統的造車能力。”
張維表示,這個道理以海底撈為例就很清晰:海底撈是中國最大的中餐企業,去年銷售收入接近170億元,今年有人預計能超過200億元,但如果有人想靠燒錢復制一個新概念的海底撈,大家都會覺得荒謬。
“我們搞10億資金,從海底撈挖一批人,再來點互聯網基因,我們復制個海底撈,你覺得靠譜嗎?你肯定覺得不靠譜。因為商業模式并不能簡單地復制,背后檢驗的這種運營能力是非常長的時間積累出來的。”他解釋道。
海底撈1994年成立,從第1家火鍋店開到第100家,花了整整20年;從第101家到593家,只花了5年。星巴克也是這樣,1971年就成立了,干了16年才開了17家門店,到1992年上市時,也只有165家門店;而如今在全球已經有超過3萬家門店了。“厚積才能薄發”,張維總結道,“從二者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它們在早期都有相當長時間的積累階段,至少也有10多年。”
同理,其實復制喜茶也不容易。張維表示,有的人認為喜茶這類網紅企業只是依賴于商業模式的創新,比較好模仿,但其實也不是這樣的,喜茶也是花了很多年時間,一個一個城市,一家一家店鋪這樣慢慢開過來的,是經過檢驗的。
但為啥拿幾十個億去復制星巴克,有人愿意給出很高估值?張維認為,這主要是他們更看重概念所帶來的想象空間。“咖啡更時尚,它有很多的概念、賣點:比如咖啡豆更優質、店面更小、別人不做外賣它做、中國咖啡消費還有很大的潛力等;再一個,短時間做成大規模,可以取得規模經濟優勢。但開個餐館能取得規模經濟優勢嗎?其實很難。海底撈和星巴克都是在創立20年后,門店數量才突破100家,因為運營能力的積累是無法一蹴而就的,不能靠錢燒出個傳統行業。”
瑞幸咖啡今年5月17日在美股上市,8月14日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財報,瑞幸咖啡首份成績單擺在投資者面前:二季度營收9.0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215億元增長648.2%,凈虧損6.81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3.33億元)擴大105%。
看好瑞幸商業模式的人,在其營收7倍的增長中看到了發展,不理解的則盯著虧損擴大。而瑞幸的上市3個多月,股價從破發到創新高再回落,目前依舊處于資本博弈階段。
相比之下,張維更傾向于硬科技企業,因為硬科技是實打實的,主要來自頂級科學家的積累,是極難復制的。“硬科技企業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和培育”,在這一點上,張維對華為一直推崇備至,“華為1987年成立,那個時候騰訊和阿里并不存在。硬科技領域的發展,需要非常長時間的投入和積累,它比借助商業模式和互聯網優勢取得成功要難得多。”
漲上天的豬肉股:
農業是很難賺錢的行業
“倘若不關心估值、對周期缺乏警惕,那就只剩下一條路——套牢!”
今年以來,A股農業股普遍表現強勁,在非洲豬瘟、中美貿易戰等概念驅動下,今年以來,申萬農林牧漁指數大漲超50%,位居28個行業第二。其中,正邦科技(002157)、新五豐(600975)、民和股份(002234)等5個股票大漲超200%,股價翻倍的個股更是達13只。
然而,張維卻表示,這種瘋狂本質是炒作農產品(000061)價格預期帶來的非理性繁榮。在他看來,農業是一個典型的難做又不賺錢的行業,整體收益率低,估值水平高,而且業績波動極大,投入產出不成正比,還容易被質疑,因為造假成本低,而且容易實現。
“舉個例子,伊利蒙牛不養牛、雙匯不養豬,為什么?太難養了。集中的養殖容易帶來瘟疫,還會有環保壓力;同時農業控制了成本就控制不了品質,比如需要有蛋白質含量,就有三聚氰胺,需要瘦肉比例,就有瘦肉精,此外農業股造假頻頻。所以上述企業都提出一個方法來控制成本:公司+融資,因為農業需要有效利用農戶分散的土地和責任。”
而國內能成功、有效地利用農戶分散的土地和責任的企業,張維認為溫氏股份是第一家。但他表示溫氏股份經過長期的信譽構建、有深刻管理內涵,已在規模化管理上成為標桿的龍頭公司,但溫氏股份的管理方法其他企業難以復制。
張維以親身實踐證明了農業的艱難。張維表示,從事創投行業20年,基石資本在投資過飼料企業山東六和后,曾設立農業組,但看了上百個項目后,沒有再投過1個農業項目,因為太難賺錢了。
就目前市場形勢來看,張維認為,在短期內,農業股可能仍有機會繼續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但如果拉長周期來看,農業還是牛短熊長,大概有五分之四的時間在下跌,上漲的時間只有五分之一,波峰的收益情況并不能夠完全填補波谷期間的頹勢。
參考海外農業股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的估值,現在A股農業股的估值已經明顯偏離,透支了市場的絕大部分預期,而一旦預期開始向下,股價的深度回調將不可避免。所以無論是從周期波動的角度、業績支撐的角度,抑或是爆雷事件頻發的角度,農業股在現階段都不應是資本繼續追逐的標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基金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