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工業互聯網舉足輕重。創二代將其視作事前諸葛,可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各大巨頭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在跑馬圈地,紛紛落戶大灣區。
本報記者 李振
實習生 蘇珊珊 廣州報道
1984年,“創一代”詹克華在汕頭市澄海區創立了華信塑料模具廠,涉足玩具制造業,也正式開啟了中國積木玩具的序幕。
彼時的他大概想象不到,35年后,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國和出口國。而他所涉足的玩具產業也成為汕頭澄海的名片之一,一度占據全國七成的市場份額。“世界玩具看中國,中國玩具看廣東,廣東玩具看澄海”,這句話流傳甚廣。
在“創一代”們抓住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紅利后,這些原本以家庭手工作坊起步的玩具制造工廠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行業競爭無序、品質標準混亂、內部管理缺失、人力原材料成本上漲等。
歷經40余年發展,在廣東類似汕頭澄海一樣的產業集群或專業鎮已超過400個,如佛山的陶瓷產業、中山的燈具產業、湛江小家電、陽江五金刀剪等。但時至今日,其中絕大部分廠商、中小企業都需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亟待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革命成為廣東的重要嘗試之一,而工業互聯網被賦予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急先鋒”的重任。
2018年,廣東最先發布了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地方政策,提出到2020年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帶動20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
創二代擁抱工業互聯網
1萬家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帶動20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在阿里云智能物聯網智能制造總經理鄭旭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阿里云面向廣東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飛龍”。
幾乎每家工廠的老板都認同信息化、數字化對于提高生產效率、管理效益的重要性。但技術人員在向部分制造業企業推廣時發現,這種“認同”要轉化為“行動”,還要具體測算投資回報率與投資回收期。在計算過后,不少企業往往沒了下文。
在受訪人士看來,“創一代”們往往更務實,由于常年專注于生產制造以及擴大銷路,在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時,往往不知所措。
以汕頭澄海的玩具企業舉例,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企業都在為海外品牌代工,其產品同質化嚴重,新技術的導入能力也一直欠缺,企業信息化建設更是落后。
這也導致不少企業在面臨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時束手無策。
據汕頭澄海當地的企業主反映,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玩具企業面臨生產交期達成率低、產品質量控制、響應客戶個性化定制化訂單能力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于是導致企業經常處于“有單沒人做,有人沒單做”的尷尬境地。
在傳統產業遭遇轉型升級難題時,珠三角的“創二代”們也開始登場。詹卡達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學還未畢業便進入到父輩的華信塑料模具廠做工,長達5年之久。
“生長在汕頭,我從小就是個流淌著玩具血液的孩子,希望通過玩具把中國文化傳遞到世界各地。”他說。
不同于“創一代”們,詹卡達在開啟廣東啟夢玩具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啟夢玩具”)這一新事業時,就想利用新技術改善傳統玩具產業,工業互聯網成為像他一樣的“創二
代”們破題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鑰匙。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工業互聯網,就是事前諸葛。”鄭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工業互聯網能夠幫助企業把供應廠商聯合起來后,用數據監測從用戶下單到備料、銷售,再到新品研發等全過程的運行狀態,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實現整個物流和現金流的事先預知,最終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
在啟用“事前諸葛”后,詹卡達所在的啟夢玩具開始在轉型上初獲成效。
“以前1.8個人管理一臺機器,現在是1個人管理8臺機器,整個注塑車間從280人減為86人,車間產能反而提高30%,庫存周轉從30天降為15天,良品率提高60%,廢料比率降低了15%,整個生產綜合收益超過100萬元。”詹卡達說。
作為啟夢玩具的合作方,阿里云“飛龍”也為汕頭玩具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庫偉在2019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上表示,企業使用工業互聯網后,訂單準交率提高25%,減少庫存量35%,提高產品直通率15%,真正打通了從訂單下達到玩具生產的數據,實現了產業鏈的大協同。
巨頭紛紛搶灘大灣區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參展2019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特色展的企業就超過了110家。這些企業既包括了浪潮、阿里、用友等具備IT基因的知名業,也有以工業富聯、海爾智家、美的集團、三一重工(600031)為代表的具備制造業基因的企業。
放眼大灣區,目前已經云集了眾多主流云計算開發平臺,這些平臺已在多個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開展示范合作。自2017年起,先后有阿里云工業互聯網總部、樹根互聯正式落戶廣州開發區,“微軟廣州云暨移動應用孵化平臺”落戶廣州南沙,以及即將落戶廣州開發區的浪潮工業互聯網大灣區總部等等。
廣東為何成為各大巨頭工業互聯網平臺跑馬圈地的“主戰場”?廣東浪潮集團副總裁毛憲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一方面廣東產業集群相對明晰,早年間的機器換人等動作,為其開展數字化轉型積累了基礎。另一方面,經濟發達的廣東對于轉型升級需求最為迫切,地方政府在推動工業互聯網上最為積極。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廣東已先后引進了20余家國內知名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了中設智控、機智云、裕申、中和、中船互聯等多家本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全國10個“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廣東占據3席。
即便在工業互聯網起步較早的廣東,爭論依然存在。偏重制造業的人認為,工業互聯網姓“工”,智能制造才是其主攻方向,而偏重互聯網的人則認為它姓“網”,萬物互聯才是其重要部分。
在業內人士看來,爭論的焦點無非是各家平臺強調各自優勢,以獲得更大話語權。
“互聯網和制造業企業發起的工業聯網平臺都各有優勢,但又不可避免有劣勢。”在毛憲陽看來,工業互聯網平臺應該既具備賦能企業信息化能力,又具備高端制造業經驗,同時又兼具提供云服務功能。
“未來個性化定制消費的過程,仍然離不開4個環節,分別是購買、制造、運輸、反饋。”鄭旭則認為,互聯網公司在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更勝一籌。他以阿里云舉例稱,購買環節有電商,運輸環節有菜鳥,反饋環節有支付寶,整個環節互聯網都能夠產生數據監測。
“未來的生產一定不是有多少庫存賣多少貨,一定是有多少需求(訂單)生產多少貨來賣。”鄭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互聯網可以真正幫助企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的數據,使得其上下游之間協同、交互速度大大加快,大幅度縮短產品交付周期,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產品迭代的需求。
破解工業互聯網推廣難題
廣東省很早就提出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鼓勵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但歷經數年發展后,仍有不少企業表現出了“不想改”、“不敢改”也“不會改”的態度。
在鄭旭看來,當前推廣工業互聯網的最大難度有兩大阻礙因素。站在中小企業角度看,要進行數字化改造,前期需要投入一筆不小的費用,但最終獲得多少回報仍是未知,風險成為橫亙在應用新技術面前的最大障礙。
大企業對于推廣工業互聯網也存在疑慮。鄭旭在進入阿里云前曾在制造業工作多年,他認為當前大企業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有瓶頸,因為沒有一家公司會無私將自己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分享給競爭對手。
以三一重工為例,在過去多年發展中,沉淀了大量的質量管理數據,這些數據很難對外公開。三一重工董事長辦公室質量總監陳康表示,各家公司都有品控,但各公司的統計方法又不一樣、標準不一樣。
另外,市場競爭關系令企業的指標數據跟利益有一定掛鉤,這更決定了數據不能隨便“上云”。競爭對手的質量指標也是高度保密的,外人根本看不到。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顧問管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才的短板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亟需補課的領域。他認為,“找不到人、請不起人、留不住人”是當前工業互聯網最頭疼的問題。他認為,現在不缺少制造業高端人才,也不缺少高端互聯網人才,但缺少的是既精通制造業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人才。
“在現在這個工業4.0時代,智人比智造更為重要。”詹卡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啟夢玩具在這場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不單只是機器換人,而是積極培養“智造人才”。
啟夢玩具與諸葛云、阿里云達成了合作,在對企業進行全面的綜合診斷的同時,還共同建立全球更為先進的注塑4.0學習工廠與小諸葛育人計劃,積極培養科學注塑成型、科學設備/模具維護保養、精益生產、自動化智能制造等能勝任工業4.0需要的專業智能匠才。
針對上述難題,在2019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上,粵港澳三方共同發布了《粵港澳合作共同推進大灣區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倡議書》。
根據倡議書,粵港澳三地將在重大數字經濟活動舉辦、數字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數字經濟創業創新、工業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發展等五個方面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推進“數字灣區”建設。
(編輯:李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