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公認為是在線教育“元年”。這一年開始,在線教育有了井噴式發展,并衍生出各種商業模式,與此相伴而生的是在線教師群體隊伍的壯大。
這一部分老師,雖然他們的上課場景不是傳統的教室,但他們也擁有合規的教師資格證,具備高學歷及多年的教學經驗。他們或是從線下培訓機構轉行而來,或是從公立學校“跳”出來,更有老師是從其他行業跨界過來,想通過投身在線教育,為教育均衡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與線下教師相比,在線教師有怎樣的教學和教育理念?本版采訪了來自有道精品課的在線教師代表。
“要教出不計其數的學生”
1999年,李泓渟成了一名公立學校生物老師,工作一年后她就成為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隨后,李泓渟進入烏魯木齊第一中學執教“清北班”,并擔當奧賽教練。看著孩子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李泓渟感到教育的力量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如何讓更多孩子獲得好的教育資源。
2011年,新東方北京校區時任校長邀約李泓渟加盟。“我沒有猶豫就答應了,我想教更多的學生。”
在北京,李泓渟的第一堂生物課就遭到了“當頭一棒”,上到一半,全班一半學生睡著了。
“我是拿過全國一等獎的老師,我的課怎么可能不好?”
李泓渟開始琢磨:“我用教‘清北班’的方式教補習班的孩子,是不合理的。”
這是她第一次知道“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2012年李泓渟受邀參與網課制作。“在線課我必須要做,因為它影響的是成千上萬的學生。”這個決定使她成為國內最早一批成名的在線教育老師。
2013年之后,各大機構紛紛開設在線課,但李泓渟又不滿足了。
“就算同時教1萬個學生也不夠。”
2018年,李泓渟加入網易有道,擔任有道精品課教師發展中心負責人和精品課教學品控負責人,她的教授對象變成了老師,而老師可以教出不計其數的學生。
“我們團隊的老師價值觀很正,素質非常高。”李泓渟毫不掩飾對有道教師團隊的贊賞,而更令她感到欣喜的是,越來越多背景優越的老師正在加入這個行業。
曾經的航天系統工程師,現在的高中物理老師
本科與研究生都就讀于清華大學的李楠,畢業后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擔任航天系統工程師,他的工作就包括向各國的航天工程(603698,股吧)師進行衛星軌道、控制培訓。
這段經歷讓李楠逐漸意識到:基礎教育培訓影響到的人要比軌道工程師更多。
“如果遲早要做老師,為什么不立即行動呢?”
家人和單位領導對李楠放棄穩定工作去當老師非常惋惜,而李楠離開前向單位領導匯報的一句話打動了他們,“我希望教出更多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在有道的第一節直播課,李楠印象最深的是直播端的延遲,上完課他立馬去找技術部門,當時還是新人的李楠說話很不客氣,“如果直播課不能給用戶完美的體驗,不如改錄播更好。”
在李楠的推動下,技術同事展開了對直播體驗的優化。不到一個月就推出新版本的直播系統,保證延遲在500毫秒之內,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李楠才感覺問題解決了。
“在線教育想要持續發展,提供的服務就要比一般產品更精細。我一直要求我的課程迭代率至少要在30%以上,并不斷收集用戶反饋。”李楠說。
先影響中國考生的千分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郭化楠一天要上六小時的課,在課間喝口水上個廁所,郭化楠就要準備進下一個直播間。
“我希望學生學到的不光是解數學題,而是思維。”奧數選手出身的郭化楠對數學有著自己的“執念”。
2019年上半年,有十年的線下教學經驗的郭化楠加入有道精品課。此前,他曾經是阿里的一名程序員,因為沒有放下對數學的熱愛,2009年,他加入好未來,成了一名高中數學老師。
起初,郭化楠眼中的“好”課,就是把所有知識告訴學生。但現在,郭化楠更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好的課程能讓學生自由探索,”郭化楠用體育來做類比,“好的裁判要消失在場上,但你仍能感受到他。教育也是如此,好的老師應該‘消失’,老師很重要的工作是把學生激發起來。”
談及加入有道的原因,郭化楠說:“我認為現在風靡的通過套用‘秘訣’去解題的理念是有問題的,我想改變它。”
雖然只是個在線教育的“新人”,但郭化楠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中國每年有1000萬高考學子,而我已經影響了千分之一!”
語文老師絕不能僅僅是語文老師
“作家、詩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這是包君成的“頭銜”。他已經出版了一本詩集《第三門》,接下來,他還打算出專輯。
2014年從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包君成,是一名在線初中語文老師。與前面幾位老師相比,包君成的風格明顯更為“活潑”,他認為,傳遞民族文化自信,是他對課程價值的追求。
“初中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培養綜合素質,我希望我教的東西能讓他們終生受益。”
包君成會把戲曲的故事教給學生,他還報班去學了黃梅戲,一個小時500元,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穿著戲服上課。
做一個無可取代的老師,是包君成對自己的要求,“我們的課程產品不是簡單的中文系畢業生就可以教的。”他的課囊括了文學、歷史、哲學等內容。
“老師要慢慢向藝術轉型,”包君成覺得老師要有機器代替不了的東西,“哪些部分是AI能做的,我就不講了。所有的老師都不缺知識,重要的是自我修養的提升與話語體系的保持。”
今年7月《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發布,這是在國家層面頒布的第一個專門針對線上培訓的規范性文件。“自由生長”的在線教育從此有規可循。
在線教育還在不斷發展中,將來會有更值得期待的趨勢,這是網易有道名師們的共識。
【70年感言】
從老教師到我這一代,教學形式和課堂都在不斷發展、變遷,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唯一不變的是,任何時候作為一個K12學段的老師,都要了解和貼近年輕的孩子們。 ——李泓渟
新京報記者 高楊 編輯 方怡君 校對 趙琳
本版圖片企業供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