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如今,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合資車企不斷加大投資,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中心。不過,汽車市場變幻莫測,隨著產業變革加快以及市場競爭加劇,這令所有車企一次又一次經歷著優勝劣汰的搶位賽。
從模仿到正向開發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并不具有生產汽車的能力。1953年成立的中國第一汽車制作廠,是經過引進蘇聯技術后才開始生產卡車。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卡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誕生,就此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由于此前汽車工業基礎和配套產業鏈較為薄弱,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汽車發展才迎來機遇。
由于開放的市場對轎車的需求量開始增長。1978年,國家把引進轎車裝配線放在上海,以技貿結合的方式嘗試轎車生產。同年,通用汽車首次提出了合資經營的概念。經過多次談判后,1985年上海汽車廠與德國大眾正式簽署了合資協議,上海大眾正式成立。1994年,中國頒布了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了以轎車為主的汽車發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對合資產品有了明確的國產化要求等。自此,我國汽車產業以市場換技術的基本格局確立。
“以大眾汽車為代表的外國車企在與中國企業實現合資以后,還把許多國際知名的零部件供應商引入國內,逐漸幫助我國建立了完整的供應商體系,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基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這樣評價合資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的影響。
在合資車企快速發展的同時,以吉利、奇瑞和長城汽車(601633,股吧)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業也陸續在上世紀90年代末出現。隨著中國加入WTO,失去關稅保護的中國汽車品牌被推入真正的競爭階段。自主車企在曲折的道路上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然而,在越來越充分的市場競爭中,自主車企在盈利能力等方面已出現了挑戰。
彰顯核心技術實力
合資帶來了市場,也助推了自主品牌的崛起,更推動了汽車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二十世紀初時,人們對汽車產品最深刻的印象還停留在老三樣“捷達、富康和桑塔納”。如今,汽車品牌林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近半壁江山。自主車企的數量也呈現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最近幾年,僅造車新勢力的數量就達到上百家。汽車市場風云變幻,一些合資品牌受到了自主品牌的沖擊,某些弱勢的外國品牌甚至退出了中國市場。韓系和法系車在競爭中逐漸褪去光彩,美系車也出現失利的局面。德系品牌依然發展穩健,日系車開始展示攻勢。
然而,經過井噴發展的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仍是關鍵問題。如今的車市已經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2018年車市開始下行,自主車企嚴重分化,一些實力較弱的自主品牌逐步陷入危機,一汽夏利(000927,股吧)開始甩賣資產、海馬汽車靠賣房保殼、幻速等自主品牌則被邊緣化。
在充分競爭的后合資時代,唯有開放和創新才能真正促進自主車企的發展。于是,2018年股比政策放開,隨后華晨寶馬成為第一家突破股比限制的合資車企。股比政策的放開,一方面倒逼自主車企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促使外資車企加大了對中國車企的投資力度。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寶馬的目標,因為中國不僅是寶馬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全球創新的源泉之一。在這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如果想跟上中國的速度,就必須要在這里加大研發投入。這也是為什么寶馬在北京、上海和沈陽都設立了研發機構!睂汃R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在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中國汽車產業的70年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是歷史的必然。”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副司長表示。時代在變遷,智能汽車、新能源等新技術領域近年來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方向,車企紛紛搶占高地,這也為具備先發優勢的自主車企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
中國市場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造車新勢力借著新能源車東風在近幾年興起。雙積分政策下,外資品牌也開始加快在這一領域布局。與此同時,智能汽車已被列入國家戰略。這些新技術領域不斷投資的背后是傳統車企在加快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中國作為最為重要的戰略市場,車企紛紛開始與本土企業展開合作。“從整個大局上來看,外資企業正在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背寺摃貢L崔東樹認為,中國的產業鏈對于外資企業來說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外資車企與眾多中國企業展開深入合作折射出中國產業鏈的綜合能力比較強,成本相對較低且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實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