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有做源頭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的科大訊飛(002230,股吧)董事長劉慶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坐落于北京懷柔、上海張江以及安徽合肥。今年8月,深圳也明確將作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安徽與北上深這三個一線城市并肩于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第一方陣,就在于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從當年的中國第一臺VCD、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到如今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一項項“世界第一”展現了安徽創新的“閃光軌跡”。
人才助力,創新成果豐碩
人才是安徽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驅動力,使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安徽豐富的科教資源,培育了一批人才。如今,安徽的高等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110所高校,研究生和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超120萬人,居全國第9位。此外,安徽的科研機構數已超6000個,“兩院”院士達34人,專業技術人才超300萬人。
“中科大的創新氛圍、踏實的源頭技術創新底蘊,是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語音領域把產業做成的重要原因。”劉慶峰表示。
科大訊飛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等的國家級骨干軟件企業和上市企業。雖然企業在初創時曾遭遇資金不足、技術攻關等難題,但安徽省及合肥市為科大訊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使得科大訊飛在合肥形成了人工智能的集聚效應,反向帶動了安徽及合肥在國際、國內的科技地位。同時,科技部還明確,要依托科大訊飛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正是依托科大訊飛等一批企業,安徽正打造的“中國聲谷”成為中國唯一定位于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根據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發展規劃,到2025年,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互聯網產品用戶將達到15億戶,“中國聲谷”企業營業將收入超過2000億元。
安徽密集的創新平臺,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目前,安徽正全面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等“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水平;高水平建設10個省實驗室、10個省技術創新中心;啟動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
此外,安徽是我國除北京之外國家大科學裝置最密集的城市。安徽依托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國字號”科研院所,建成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3個大裝置;在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高精度授時、未來網絡等3個大裝置;預研先進光源、大氣環境探測、強光磁集成等3個大裝置,形成以合肥為中心、服務全國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建成數量居全國前列。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大科學裝置吸引了不少人才,因為一些前沿科技探索必須依托大科學裝置。比如,國際上依托強磁場條件開展的科學研究工作非;钴S,自1913年以來已有19項與磁場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目前合肥投入使用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幫助了不少國內的科學科研,可能未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會出自這些前沿探索。
創新驅動使得安徽近年來涌現出一批重大成果。比如在量子領域,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等均來自安徽。
產業升級,經濟社會數據搶眼
創新還帶來了新興產業群的集聚。安徽積極發展24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培育形成了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興產業。
目前,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400多家。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首次實現產值突破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0%。
今年9月,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中,合肥的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3個產業集群入選,數量居全國城市第4位、省會城市第2位。2018年,合肥市主要創新指標全部進入省會城市前9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24%,居省會城市第2位。
以新型顯示產業為例,合肥“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將其發展成為安徽的優勢產業,實現產業創新由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安徽還通過引入京東方等行業龍頭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引領。
今年前9個月,合肥市新型顯示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完成產值570億元,同比增長17.4%;實現全口徑稅收33.2億元,同比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同比增長20%。目前該基地產值主要增長點來自京東方10.5代線的全面量產。
一系列的數據都表明,安徽已經從傳統農業大省轉變為新興工業大省。
如今,安徽的冰箱、洗衣機、彩電、空調四種家電產量約占全國的1/5,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全球1/10,六軸工業機器人產量居全國首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國13%,智能手環出貨量全球第一。
安徽走上以創新驅動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也明顯好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增長8.02%;財政收入突破5000億元,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居全國第4位。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增速居全國第6位;在新增減稅降費476.4億元的背景下,財政收入仍然增長6.1%;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1%,在全國表現搶眼;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2%、10.1%,創近5年同期新高。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進出口額達512.5億美元,增長9%,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際利用外資141億美元,增長4.8%;累計87家境外500強在安徽設立163家企業。
與此同時,安徽的營商環境也在不斷提升。在2018年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安徽的7項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總分居全國第5位;當年,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已經減至197項,是全國最少的省份之一。這帶來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下降0.44元,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20.1%,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3%。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