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這本書是由李安導演、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雙子殺手》官方小說。電影《雙子殺手》自誕生以來,無論是片方宣傳還是觀眾評價,提到最多就是影片真實震撼的視覺效果。與此同時,觀眾對于劇情呈現兩極分化的評論。
小說《雙子殺手》完整呈現電影未能呈現的更多細節和故事線,真正揭開這個打動李安的故事。
李安時隔3年,再度以3D、4K、120幀技術帶來的《雙子殺手》(原名:Gemini Man)。
這不是李安第一次嘗試3D、4K、120幀的技術。2016年底,《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它的出現讓觀眾看到了一部電影所能承載的不一樣的世界。120幀所帶來的沉浸體驗遠遠不是24幀所能比擬的。但是,李安作為一個以人文化懷著稱的導演,在最近關于《雙子殺手》的采訪中再次提到的:“技術應該服務劇情。”
李安曾評價《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當然希望大家看了一些新的東西以后你根本沒有注意,你就看它的故事,沉浸在那個故事里面最好。但我不用這個技術就沒辦法拍這個思緒性的故事。”
或許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與這部新電影。
《雙子殺手》的劇本雛形成型于20多年前,拋開技術問題,從現代觀眾挑剔的眼光看來,“一位上了年紀的特工突然受到年輕的奪命殺手追擊,最后,這位特工才發現暗殺他的人竟然是青年時期的自己。”這樣的故事內容恐怕也提不起什么興趣,畢竟克隆人的梗已經被影視圈玩爛了。
但是,李安又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劇本產生興趣呢。或許是三十年來,李安從未放棄從商業電影中去探究人性,也正是這樣的堅持使得“用李安的方式講故事”成為了他的一個標簽。
李安或許并不是一位在視聽風格上非常具有辨識度的一位導演,但凡是看過李安的電影便知道,敘事方式、對于節奏的把控、對于故事內核的探究,這些才是李安自己的風格。
大多數人都認為,高技術規格下的《雙子殺手》將會是一部純粹的商業大片,其故事是老套的,所以只能用技術來提升觀眾的期待。但是李安依舊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他們之間不僅僅是一個人通過另一個人去回望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或者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也不是一個人借助另一個人去預知未來。他們之間是很復雜的。克隆人算是人嗎?我們自己有沒有可能也是克隆人?我們是真實的人類嗎?我們存在自由的意識嗎?”[footnoteRef:0]
克隆,從這項技術可以付諸實踐,并且取得初步成功起,圍繞它的爭論就從未停歇。用克隆技術來生產“克隆人”,對于人類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除了學術圈內對于克隆的道德性探討之外,電影圈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也層出不窮。
不過《雙子殺手》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克隆人與人類的和解。
當亨利面對自己的克隆人時,內心是無比復雜的。
自己作為一名特工,生活中甚至沒有辦法與另一個人維持長時間的親密關系,無兒無女更沒有愛人,甚至自己的兩個好兄弟都是20多年沒有聯系過的狀態。這一設定或許更接近現實中特工的形象,畢竟這些人都會成為他執行任務時的軟肋。
在電影官方小說《雙子殺手》中,在丹妮向亨利坦白之后有描寫:
“有時,她會感傷自己走的這條路太孤單了。
這份工作要求他們身處人群之中,但永遠不能成為人群中的一員,更不能和普通人有來往。就連和其他特工來往,都不能真心實意地信任他們。”
而就是這樣,看先“小殺手”這個比自己小一輩甚至兩輩的克隆體出現在自己面前時,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個克隆體或許是世界上和自己最親近的人了,但是,我和這個人之間,究竟是兄弟還是父子?
另一方面,克萊·韋里斯與“小殺手”之間的父子之情或許更為復雜,并且值得探討。克萊將克隆體視為兒子,將其通過正常的方式養育成人,一舉一動都努力將自己變成一個合格的父親,也沒有放棄將自己的“兒子”作為計劃的一部分。而與此同時,“小殺手”在得知真相后又抱有著對父權的挑戰與敬畏。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個又一個吸引觀眾眼球的戲劇沖突。
或許單單從票房表現和觀眾們的反應中可以發現,這些內容本身就很難在一部“爆米花”電影中呈現。不過,小說或許可以為這樣一個故事提供一個完美的載體。
我們或許可以猜測,也正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內涵吸引了李安。而所謂的“沉迷技術”或許只是那些只關心技術的人戴給他的一頂帽子吧。(歐陽蔚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