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作者|任倩
編輯|譚松
來源|一鳴網
和往年一樣,這又是一個被年終盛典攻陷的冬季。
或關于時尚,或關于娛樂,或關于影視…活動橫行,明星扎堆,誓要「艷壓群芳」;隨即包攬熱搜,一件禮服、一款妝容就可成為大眾談資;更有各類獎項風向成謎,組合罕見合體吸睛,紅毯的熱火朝天與寒冬的清冷蕭瑟形成鮮明對比。
一場大型營銷活動
年終盛典倒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過去更多是官方單位、時尚雜志的專利,如今卻成了互聯網行業的共同追求,似乎不辦一場大會就不夠彰顯企業壯大。
特別是在直播盛行的前幾年,斗魚、映客、虎牙、花椒、YY、一直播等直播平臺都卯足了勁舉辦自己的年度盛典,愛奇藝、今日頭條、騰訊、百度、微博等互聯網公司也未曾缺席。盡管企業性質各異,跨越了直播、視頻、搜索、社交等各個領域,但盛典內容無外乎明星紅毯、表演、頒獎這些流程,說白了只是一場場大同小異的娛樂活動。
當互聯網盛典成為常態,這背后究竟有何邏輯可循?
于企業而言,盛典是最直觀展現實力的方式,其重點就在于「盛」字,從活動規模、到明星量級等各項層面都要足夠盛大。繼而借勢明星流量,吸引大眾關注度,為品牌影響力造勢,以此釋放自身品牌價值,亦是商業化進程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年終盛典」大概就等同于企業的「年終考核」,大眾就是「閱卷人」,往往與活動規模大對等的是行業地位高、企業生態健康;反之,若活動規模縮水或者取消,則代表著行業大環境的頹勢、或是企業困境。
于明星而言,通過出席、站臺獲取利益自不必提,更是有效的曝光機會,這也就可以解釋了熱搜上諸如「XX明星XXX禮服」或是「XX明星XXX妝容」這樣詞條的由來,通過「艷壓」、「吸粉」等手段拓展時尚資源、助長商業價值。
也就是說,活動主辦方也好,明星嘉賓也罷,盛典的價值就在于提供了一個示眾的環境,各顯神通,竭力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究其根本不過是一場燒錢的營銷活動。
內容價值不過爾爾
為了在這一場場「營銷活動」中得利,企業拼命砸錢,明星連軸趕場。既已有了初衷,其盛典意義是否能夠成立呢?
首先,活動千篇一律。從內容到流程別無二樣,甚至是明星嘉賓都頻繁「撞車」,盡管大幅砸錢,也無法給予受眾更多的新鮮感,只會產生視覺疲勞。
其次,分布過于密集。特別是進入十一、十二月以來,幾乎是三天一次小紅毯、五天一次大紅毯,可能盛典結束之后,觀眾只隱約記得某位喜愛的明星有一件好看的禮服,留下了一套精美的照片,并不能分辨出出自哪個活動,又是哪個主辦方,其「為品牌造勢」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再者,質量極其粗糙。大多數是為了舉辦盛典而舉辦盛典,請來了知名主持、大牌明星又如何,因為準備工作倉促、活動流程漏洞等原因,最后不過是一個笑話,這個月剛發生的「朱丹主持翻車」就是最好的例證。
12月3日,作為主持人的朱丹在cosmo盛典上「出盡了風頭」,卻是因為頻繁叫錯嘉賓姓名。直播晚會時,朱丹管娜扎叫「熱媽」,管熱巴叫「娜扎」,管林允叫「林允兒」,管周筆暢叫「丑筆暢」,而這N次失誤都是發生在幾分鐘之內。一場時尚盛典,登上熱搜不是因為嘉賓穿著夠亮眼,不是因為時尚理念夠前衛,卻是因為活動出現了大型「翻車現場」,實在是諷刺。
所有的結果都在指向——盛典不過是一場自以為是的「狂歡」,其內容價值不過爾爾,卻仍阻擋不了更多互聯網公司趨之若鶩。
難掩背后的圈錢產業鏈
表象的繁榮之下,掩藏著內在的貧乏,一切仍在有條不紊的行進著,這背后又有何深意?當淺層結論都在否定這件事情的必要,必然有深層緣由可以支撐。
換而言之,看似「自娛自樂」的盛典背后必然有著利益鏈條支撐。
其一,主辦方層面。盛典中設置了投票、頒獎環節,正是主辦方圈錢的最重要途徑。關于投票環節的貓膩,早前曾遭到曝光。知名微博賬號「關愛八卦成長協會」曾經曝出光線傳媒(300251,股吧)主辦的音樂風云榜典禮坑錢無數,頒獎禮之前在網絡上開啟幾輪投票,投票到一定數量之后就需要花錢,以虛擬鮮花的方式投票,一朵鮮花一毛錢,某明星粉絲就花了六位數給該明星投票,主辦方卻以粉絲意刷票為由取消了投票成績,所有的錢都打了水漂;關于獎項,盛典的獎項每年都在激增,含金量大打折扣不說,獎項的定奪大多也是依靠投票進行,甚至直接明碼標價賣予明星,終究是一場金錢交易。
其二,黃牛層面。看似是黃牛得利,卻也是主辦方圈錢的途徑之一。一鳴網采訪一位黃牛得知,一般售賣平臺的實際放票數量都會比公開數量少很多,主辦方將更多的票直接供予黃牛,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繼而聯手炒價。
甚至不惜欺騙粉絲,列出流量嘉賓名單,承諾會到場表演,抬高票價卻反遭打臉。比如今年的愛奇藝尖叫之夜將TFBOYS列為驚喜嘉賓,三人合體的熱搜也居高不下,大量粉絲從天南地北趕來應援,入場券亦是一票難求,結果卻是榜單消失,節目單突然變更,TFBOYS三人從開場時的滿場坐到臨近結束時的空場,都未表演節目。
其三,營銷層面。一場活動,持續幾天熱搜,霸占榜單幾十余條,背后真的是盛典本身熱度如此之高嗎?其實牽扯的是營銷層面的動作,不光是明星本身愿意買關鍵詞詞條,活動方更是為了給活動造勢,不惜砸重金蹭熱度,這才有了很多數百條評論卻跳至熱搜前幾的詞條。
盛典還未完結,紅毯仍在進行。表面上的獲利者或許是臺前風光無限的明星,通過一次次亮相增添著曝光度,幾番利益斟酌,身后擠破頭的互聯網企業們卻有著更充分的理由。究竟價值幾何?企業知道,受眾也知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一鳴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