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長沙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開啟現代化長沙建設新征程。2017年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站上了再出發的新起點;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萬億元,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經濟社會發展向著更高質量、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長沙地處長三角和成渝經濟區東西聯結、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南北呼應的樞紐位置,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中部地區核心城市和湖南“一帶一部”首位城市。湘江長沙霞凝新港通江達海;京廣、滬昆和渝長廈高鐵將在長沙“米”字交匯,高鐵直通23個大中城市;黃花機場開通航線282條、通航國內外143個城市,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基本覆蓋了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活力最足的地區。
長沙政策效應疊加。湖南湘江新區、全國兩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等國家級戰略平臺密集布局。黃花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示范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等國家級開放平臺先后落戶。擁有1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口岸作業區、2個特殊監管區、8個監管中心(倉),以及進口肉類、糧食、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藥品、水果等6個指定口岸和查驗場,平臺優勢疊加、作用凸顯,為長沙在更大空間、更廣范圍內集聚資源要素,注入了強大動力、匯聚了澎湃活力。
長沙產業基礎雄厚。工程機械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新材料等七大千億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堅持以智能制造為統領,以22條新興及優勢產業鏈建設為著力點,加快動能轉換,落實“三智一自主”產業布局,著力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突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五大新經濟形態”,強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功能材料、信息終端、生物基因、視頻等“六大技術”攻關,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移動支付、分享經濟、區塊鏈“七大應用場景”。長沙擁有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企業(項目)總數達27個,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位。
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中聯重科(000157,股吧)、鐵建重工等高端裝備暢銷全球。長沙是“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電視湘軍”“出版湘軍”聞名天下。全市移動互聯網企業達到2.6萬家,移動互聯網產業總產值逼近1000億元,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第五城”。目前,16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子長沙,上市公司總數達68家,數量和市值穩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
長沙營商環境優越。長沙先后制定實施了“人才新政22條”、“工業30條”、科技創新“1+4”、開放型經濟“2+4”等一系列極富含金量的政策。水、電、氣、用工和房價等生產要素價格較其它新一線城市,均處于較低水平。2018年,長沙營商環境指數躍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第九位、中部第一位。今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全市深入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和“營商環境優化年”活動,狠抓招大引強,服務重大項目,推動“一件事一次辦”、“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向基層延伸,“政策洼地”的發展優勢日益彰顯,“服務高地”的良好形象全面形成,企業來政府辦事更加便捷,政府為人民服務更加高效。今天的長沙,到處充滿著發展活力,孕育著巨大潛力,蘊含著無限商機。今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奮力開創中部崛起新局面,必須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功夫,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長沙正面臨著加快推動中部崛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為此,長沙將重點以湖南湘江新區和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臨空經濟示范區、高鐵會展新城、湖南金融中心、南部片區“六大片區”建設為引擎,加快打造國家智能制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