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年二三十萬億元的財政收支,關系著十多億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福祉,財稅工作的一舉一動因此備受各方關注。
近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分別召開了全國財政、稅務工作會議,2020年財稅工作重點也隨之披露。
多位財稅專家表示,為了支持減稅降費,財政支出結構將加大調整優化力度,政府繼續過緊日子,一般性支出將繼續大力壓減,事關民生尤其是扶貧、生態環境、養老等支出將重點保障。減稅降費政策將進一步深化完善,更好地發揮穩經濟作用。而作為財稅改革基本到位之年,2020年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稅收立法等領域改革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政府日子“緊”,支出有側重
經濟增速放緩,疊加大規模減稅降費,財政收入十分緊張,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恐創下至少三十年新低。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去年底召開的財政工作會議,更是反復強調政府要過“緊日子”,切實做好財政節支工作。
比如,上述會議強調,進一步明確財政支出優先方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一般性支出要大力壓減,不必要的項目支出要堅決取消,新增項目支出要從嚴控制,原則上不開新的支出口子。
政府過“緊日子”體現在壓縮一般性支出,主要是行政經費支出,比如辦公經費、會議費、三公經費等。去年中央財政是按照10%幅度壓減,地方壓減幅度多為5%,但年中不少地方也將壓減幅度提至10%。今年一般性支出將進一步壓減。
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積極財政政策一大特點,是從減稅降費調整為支出結構調整優化,即從減收轉向減少一般性支出,優化相關支出。未來民生等重點領域仍是財政支出的重點,而且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也會加大。
今年財政支出還會重點保障哪些具體領域?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財政工作會議明確,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去年僅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就安排了1261億元,增長18.9%,增量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為了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去年11月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1136億元,繼續重點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支持力度,專門安排“三區三州”144億元,并將資金分解到具體區、州。
另外,重點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是上述會議明確提出的資金投向重點。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重大社會問題,在這方面該花的錢必須花,該投的錢決不能省。
2016至2018年,全國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規模累計安排24510億元,年均增長14.8%,增幅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幅6.4個百分點,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3.7%提高到4.2%。2019年前11個月節能環保支出同比增長14.3%。
專家分析稱,今年生態環境方面支出仍將保持較強力度,資金重點投向減少大氣污染排放、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重點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
另外,今年財政部還會做好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北地區振興、西部大開發等財稅支持政策措施的落地工作。財政資金今年也會更多地投向這些區域。
比如去年財政部在下達債務限額時,單獨安排150億元專項債券用于廣東省高質量、高起點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
“如果不壓減不必要支出,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花錢效率,減稅降費不可能持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說。
財稅改革收官之年倒逼改革提速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領跑的財稅改革被中央要求在2020年基本到位,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財稅改革每年都是財稅工作重點,但在這一時間倒逼下,財政部要求,今年著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現代財政制度。這意味著今年財稅改革力度會比以往更大。
施正文表示,財稅改革有三大重要任務: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和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系。目前來看,央地關系改革相對滯后,是財稅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骨頭,也成為今年工作重點。
財政工作會議還要求,基本完成主要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積極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
目前,基本公共服務、科技、教育、交通等領域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已經出臺,明確了中央與地方在這些領域細分事項中的權責。
比如,義務教育的公用經費支出屬于央地共同財政事權,需要共同分擔支出。全國36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分為5檔,中央財政根據不同檔承擔不同比例支出。如對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份,中央財政承擔80%,地方分擔20%。
國務院要求今年基本完成央地權責劃分主要領域改革。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財政部在研究制定生態環境、應急救援、自然資源等領域改革方案,今年有望出臺。
預算管理制度也將在今年進一步健全完善,尤其是在財力緊張情況下力推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確保做到花錢要問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壓減、無效要問責。
在備受市場關注的稅收制度改革方面,財政部要求今年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調整優化關稅政策體系,大力推進稅收立法。
地方主體稅種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之后,健全地方稅體系工作愈加重要。去年國務院發文,再次明確了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央地五五分成比例不變,給地方吃下一顆定心丸。作為中央稅種的消費稅改革也明確了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今年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條件成熟的品目有望率先實施改革。
作為稅制改革重頭戲,地方稅種房地產稅立法也將在2020年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房地產稅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會同財政部組織起草。去年3月官方稱相關部門正在完善法律草案、重要問題的論證等方面的工作,待條件成熟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
另外,在力爭2020年完成稅收立法任務重壓下,全國18個稅種有一半已經上升為法律,隨著近期增值稅、消費稅立法征求意見稿發布,稅收立法提速,成為下一步財稅改革的另一大看點。
減稅降費又放首位,但重點不同
今年財稅工作重中之重依然是減稅降費,但重心從去年的“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轉變為“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
去年減稅降費政策聚焦在“出臺”和“落地”。2019年1月小微企業減稅和個人所得稅減稅政策實施,4月增值稅減稅舉措落地,5月社保降費開啟,7月行政事業性等降費舉措實施。
這一系列減稅降費舉措,給企業等市場主體全年減輕2.3萬億元負擔,相當于減掉2003年全國財政收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據財稅部門測算,減稅降費拉動當年GDP增長0.8個百分點,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5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個百分點。當前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減稅降費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成為今年財稅工作重中之重。
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召開財稅部門座談會時要求,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細,在執行過程中深化完善,力求更好成效。
財政工作會議兩次提及,要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
1月6日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則要求,以更扎實舉措、下更大氣力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進一步提高抓落實的質量,凝聚抓落實的合力,強化抓落實的成效,讓納稅人、繳費人有更多獲得感。
施正文對第一財經分析,今年應該不會再出臺新的萬億級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而是進一步細化政策解決政策實操中不明確的地方,完善政策來提高減稅降費效果,使得減稅降費更加精準、科學和有效。
施正文稱,今年會對現有政策繼續完善。比如為了加大企業研發創新力度,去年國務院明確提出研究對制造業重點行業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業內專家分析制造業重點行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有望從75%提高至100%左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