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夸贊媽媽是超人,是《奇葩說》的辯題。
無論是羅振宇,還是薛兆豐,一致的夸媽媽已經是個超人了。
薛兆豐說:女性,掌管著家庭的財政大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更應如此。因為這是最合理的選擇。還舉了好像是尼泊爾貧困地區的例子。說媽媽們很偉大,因為她們是家庭的核心,要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是超人。
羅振宇更是不遺余力的夸獎女性,指出男性源自狩獵時代的天然缺陷,使得他們只擅長那些需要聚焦的,目標明確的事情。可是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和復雜性。只有女性這樣天然善于多角度協調處理的,來自采集時代的天性,才更能適應未來的職場。
我知道他們為啥這么一致,因為大家都知道,女粉的價值比男粉高,或者說,女粉的ARPU值更高。
起碼站在運營的角度上看,的確如此。
而且,女粉更容易得罪,所以犯不著,一個網紅經濟學家,一個聚集了大量網紅的平臺商,誰也不想掉女粉。
所以實話只能我來說,誰要我是個投資人呢,得罪人的事情,統統我來干。
事實上,在大部分家庭中,媽媽確實是超人,否則就不會有那個節目:“爸爸去哪兒了?”
有人總結,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問題出在父親身上,爸爸去哪兒了?
為什么爸爸不參與到家庭中來,以至于母親如此焦慮?
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目標是什么?
假如目標是讓孩子不失控,那這個問題就甭想了,爸爸應該和媽媽一樣,一起來焦慮,以便精確的控制孩子生長的每一步。
可你想過么?
假如目標不是這個呢?
你認為孩子失控很糟糕,那我問問你,孩子,為什么不能失控呢?
孩子究竟是可以量化的,定量控制生長的,還是一個和你同等存在的生物個體?
有人說,甭說那些沒用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自然是應該我來精確的控制他的生長。
我要求,自己的孩子讀最好的幼稚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上最好的大學,去最好的公司,未來創辦500強的企業。
OK。
你來告訴我,誰是這么培養出來的?
馬云么?
還是劉強東?
馬云當年考大學,考不上,應聘保安又被拒,他爸給他托關系,蹬個三輪給報社拉紙,每天跑很多路,只掙一點錢。
干了幾天受不了了,回頭想著這苦都能吃,還不如復讀考大學呢。復讀了三年,考了個二本。
劉強東生在農村,父母就沒念過書,更不可能給他報一堆的培訓班,每天盯著他寫作業。
有人說,他倆有啥代表性呀,幾千年來的教育才有代表性。
那我給你找倆人。
一個叫李世民,另一個叫朱允炆。
李世民是李淵的老二,他的故事眾所周知,不老老實實在太原當二公子,成天攛掇老爹造反,后來不甘心哥哥做太子,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股腦把哥哥弟弟連同一堆的侄子打包全送去西天了。回頭跟老爹說,要不您先下來,我來干?
朱允炆是朱元璋太子的兒子,太孫。太子走得早,朱元璋直接把位置傳給了他。為了他是苦心積慮,把劉伯溫、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一堆的功臣,全殺了。
為啥呢?因為怕朱允炆搞不定。然后還派了各路大儒,照今天的話說,就是名師團隊去輔導功課。
有誰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齊泰是解元,黃子澄是會元,前者就相當于省狀元,后者就相當于全國筆試狀元。
至于方孝孺,那更了不得,號稱讀書種子。
啥意思?朱棣要殺他,大臣們勸諫,你殺了這哥們,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
可我們站在后人的角度反思一下。
你覺得誰是成功的?
我相信,作為父母,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李世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朱允炆。
但是,假如只剩兩個選項,在李世民和朱允炆之間,你選誰?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選李世民,因為歷史證明,他活著。
你注意,活著。
任何一種生物,活下去才有辦法繼續辯論,活不下去的,比如恐龍,比如尼安德特人,還有辦法參與這場辯論么?
我們的祖先智人活著,尼安德特人團滅,這是咱們在這里瞎BB的大前提。
要是智人掛了,尼安德特人活著,咱跟哪兒BB啊?還有咱什么事兒呢?
那有人就要問了,朱允炆的培養策略哪里出問題了呢?
或者說,你覺得李世民的培養策略,究竟哪里值得參考?
這個問題,無法回答。
因為正確的答案是:朱允炆確實是培養出來的次品,可李世民,壓根兒就不是培養出來的。
李世民,是市場篩選出來的。
就像馬云,劉強東,無一不是市場篩選出來的。
你想培養一個人,而且想不失控的培養一個人,本質上是什么行為?本質上就是與市場對抗的行為。
你這個媽媽再超人,無非每天檢查作業,無非花最多的錢,沿途請最好的老師,送進最好的學校,然后每天在孩子屁股后面盯著。
每隔10分鐘去催,英語做了么?奧數做了么?作文寫了么?明天的功課預習了么?書包里要帶什么?吃了么?冷么?熱么?課外書看了么?課外書為什么看的是這本不是那本呢?
.......
這就是焦慮的媽媽。
當焦慮的媽媽看見爸爸絲毫不關注的樣子,不由得心中來氣,怒吼:老娘這么操心這么累,爸爸去哪兒了?!
爸爸在打游戲,或者看電視。
我無意替爸爸們辯解,不想說爸爸們其實暗合管理學的最高境界。
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把自己搞的像勞模一樣,下屬搞得像流氓一樣么?
當然不是。
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搞的像流氓一樣,把下屬搞得像勞模一樣。
你急管什么用?你不急,下屬急,這才叫管理大師。
我相信這番話,玩游戲的爸爸們,多半沒想過,所以硬往他們頭上安,顯得我這個爸爸,拉偏架。
但是,這確實是管理學的最高境界。
因為,這就是唯一正確的方向。
你可以說我不盯著,這幫人就不干活,你可以這么說。但你盯著,長期來看,肯定是錯的,方向錯了。
如果你始終死盯著對方,比如死盯著孩子,事實上,你等于讓他徹底沒有了參與市場淘汰賽的機會。
就像朱允炆那樣。
朱元璋的思路就是覺得朱允炆搞不定誰,就把誰弄死,他弄死了除了湯和之外所有的功臣。
可問題是,弄得完么?
朱元璋的思路,像極了焦慮的媽媽。
幼稚園進不去,可以托校長;小學進不去,可以買學區房;中學進不去,可以上補習班;那么大學進不去呢?只能出國深造了。
可你不還得回來么?
深造完了,不還是得去企業里,交給他的上司,交給他的老板么?
哪怕你不忍心,送他個企業,讓他從董事長干起,那不一樣,還是得交到市場手里么?
難不成,你要把市場也干掉?朱元璋都做不到,你能做到嗎?
朱元璋他自己也不過是市場上一輪淘汰賽里的BBKing,他有什么能力,控制市場呢?
失控的孩子,失控的孩子,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失控,最終都得走到朱元璋的老路上。
可我們反過來想想,為什么不能失控呢?反正就算你控制了每一步,也控制不了結局。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聽到失控,覺得這個詞兒聽著就不爽。
但實際上,失控,有失控的好處。
人是在什么過程中成長?
在試錯的過程中成長。
你不讓他試,你不讓他錯,他怎么成長?
你的孩子終究是個人,是人,就有欲望,就有主觀能動性,就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一定有想法,只不過在你看來不成熟而已。只不過你希望他不通過試錯一步到位而已。
其實,就算你到點了不強迫他吃飯,他難道不會肚子餓么?
他不吃,說明他還不餓嘛。他真餓了,自然會去找食吃。
他不學,說明他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價值,或者說,他還沒有吃到不學習的苦頭。
你想想,他為啥吃不到不學習的苦頭呢?難道不是你的保護傘張開的太大了么?
我們明明都是動物,我們明明就是動物。我們身上所有的才能,都是為了對抗自然界的威脅與競爭,訓練出來的。
你不讓他看到威脅,你不讓他參與競爭,他哪兒來的動力去訓練呢?
人生太長了,學習是終身的,早晚要面對不確定。作為父母,控得了一時,也控不了一世。
超人的特點是永生,可是媽媽們并不能永生。
既然你遲早要走在他前面,那不如早點讓他面對真實的世界,讓他因為困難,不得不思考,不得不主動解決困難,不得不主動來找你尋求幫助。
起碼,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學著慢慢的面對不確定性,他會學著主動迎難而上,他會漸漸的變得有主見,他會覺得,好像自己能夠一點點的控制自己的人生。
而你要做的,僅僅是看著他在那里摸索,看著他從最初主動尋求你的幫助,到不再需要你的幫助。
余世維說過一句話:
最偉大的管理者,是讓自己的企業成為一個生態系統,有一天,再也不需要自己。
其實,最偉大的媽媽,不是滅火隊員式的超人。
而是送孩子步入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軌道,然后目視他漸行漸遠。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