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1時27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工人們加班加點連夜工作。
1月29日凌晨,湖北武漢軍運村旁的工地上燈火通明,不斷有機器引擎轟鳴聲傳來,幾天后,雷神山醫院將在此拔地而起。繼火神山醫院之后,雷神山醫院也在加急施工建設中,將成為未來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
1時21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
凌晨1時40分,90后的小熊(化名)裹著一床棉被,在工地外一邊跺著腳一邊巡視。他是武漢新洲人,春節在家,村子里沒活兒可干,也不讓隨意出入,他就和村里三十多個人一塊兒出來做點事。
小熊的任務是看守建材,負責“守衛”沿街堆放的電纜、鋼管,同村村民也有當水工、油漆工、泥工的。深夜的工地十分寒涼,小熊沒有帶厚衣服,就把統一分發的一床被子裹在身上御寒,面頰仍然凍得通紅。
1時43分,由于夜間氣溫低,負責看守工地的值班人員小熊(化名)披著棉被值守。
“我知道這個醫院是干嘛的,不看新聞都知道,全國人民都知道。來這干活兒,家里人都支持。”談及雷神山醫院,小熊的口吻里還有些激動:“不知道給多少工錢,不給錢就當是志愿者了。”
![]() |
![]() |
凌晨的施工現場,工人在換班間隙抽空吃飯。
今年45歲的老胡(化名)是中建的員工,湖北人,春節從成都回老家,然后接到武漢要新建雷神山醫院的通知,過年變成了支援值班。前天,老胡開車一百多公里到達工地。
與市區空曠的街道形成鮮明對比,雷神山醫院施工工地旁停放了大量前來支援的工程人員的私家車。
“現在是兩班倒,我是晚班,從晚上八點,到早上七點半。”老胡說。疫情爆發后,武漢采取了交通管制等舉措,城市街頭行人稀疏,工地反而是人流密集地,不過老胡頂著安全帽、戴著口罩,防護嚴密。“我們家里醫生很多,這個春節全部在一線,我不害怕這時候出來,家里也很贊同。”老胡一直在工地走動,幫忙切割鋪設管道。
在工地上,大片區域覆蓋了防水布、防污布,等待鋪上混凝土,成為平整的地面。還有部分區域已經開始搭建板房。
1時28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1時30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1時31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1時52分,工人們正連夜鋪設管道。
1時57分,工人們正在為管道連接處安裝密封圈。
1時58分,工人們合力搬運管道。
2時04分,工人手工調整管道的長度。
2時05分,施工人員在現場灌注水泥。
2時07分,施工人員用木棍當杠桿,調整管道位置。
2時15分,工人們正鋪設土工布,為了在施工過程中,防止污水滲漏,采用兩層土工布夾著一層HDPE膜來進行防護。
2時17分,工人們正在鋪設排水管道。
10時5分,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現場正在鋪設管道。
10時22分,工人在移動建材。
10時24分,施工現場的天泵車正在作業。
10時25分,工人繼續鋪設土工布,防止有害物質滲到地下。
10時35分,工人搬運建材。
10時39分,工人分工鋪設HDPE防滲漏膜。
10時46分,工人合力搬運建材。
10時49分,工人在施工現場忙碌作業。
根據最新設計,雷神山醫院總建筑面積擴大至約6萬平方米。其中,醫療隔離區約51000平方米,病床增至約1600張;醫護住宿區約9000平方米,可容納2000余名醫護人員。
航拍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攝影 新京報記者 許星星 文字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編輯 陳婉婷 校對 郭利 李世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