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初八,深夜,外出購買雙黃連未得,損失口罩一個!
這是昨夜今晨的真實寫照。昨晚,據新華視點報道,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隨后,雙黃連被一夜搶光。
券商中國記者今日早上八點到深圳幾大藥店調查時發現,已經無雙黃連可賣,連花清瘟膠囊也在藥店工作人員的推薦之下遭遇搶購。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雙黃連這類中藥被搶購的同時,金銀花亦被科研機構證明可用于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早期治療。至此,已經有數種藥物被報道可以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涉及到上述中藥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數。
那么,中藥股這是要帶節奏?為何近期恐慌性搶購頻現?雙黃連一夜賣光由于昨晚上海藥物所的消息,今日一大早,券商中國記者就前往各大藥店了解相關藥物的售賣情況。首先,記者來到了學府店的海王大藥房。由于昨晚記者在此店買過眼藥水,并且清楚地記得貨架上還有不少雙黃連口服液。但今天一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藥物已經被連夜搶光。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萬澤大藥房、醫佳康藥房調查,結果不出意外,雙黃連皆已經賣完。
在醫佳康時,記者碰到一位搶到一盒雙黃連的女士。她說,這一盒藥是在別的藥店搶到的。“當時,我發現貨架上已經沒有了藥,但那間藥店的工作人員將一些雙黃連藏在柜子里,這真有點讓人匪夷所思。在我的強烈要求之下,最后,藥店才同意賣一盒給我。”但她拒絕透露是那間藥店做出如此動作。
某藥房工作人員告訴買藥者,若論療效,雙黃連和連花清瘟膠囊差不了太遠。在此言論的刺激下,一位阿姨一次出手買了五盒連花清瘟膠囊。
同時,記者也看到各大藥品電商平臺上的雙黃連口服液出現“秒售罄”,甚至獸用雙黃連也脫銷。記者一早打開京東,搜索雙黃連,現實“無貨”狀態。
天貓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消息一出,叮當快藥、1藥網等醫藥APP也出現癱瘓情況。
雙黃連真的有用?
1月31日晚,新華視點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與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據中新社報道,上海藥物所回應“雙黃連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稱,初步發現對病毒有抑制。對于“早期服用能否控制病毒”,上海藥物所表示,“目前還沒有這么詳細的研究,因為我們只是在武漢病毒所做了一個初步的驗證。”
對于“可以抑制病毒的說法是準確的嘛”的問題,上海藥物所回應稱,“對對對,但也不能太拔高,因為這個科學的事情我們不想說得太過。” “我們后續會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做一些實驗,因為雙黃連本身就是上市的藥物,但是對病人如何有效,我們還要做大量的實驗。”
丁香醫生第一時間發文表示,什么叫“抑制”?“抑制”是: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毒復制的各個環節,來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你要是身體里沒有病毒,就沒有東西可以被“抑制”;如果身體里有病毒可以被“抑制”,那就證明:你已經被感染了。都感染了,你還“預防”什么?
2013~2014 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雙黃連合劑(口服液、顆粒、膠囊、片)在中成藥口服制劑中不良反應中名列前茅,發揮穩定!雙黃連口服液的藥品說明書記載:“不良反應”主要是皮膚瘙癢、皮疹等過敏反應,或者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輕微胃腸道反應。
金銀花也有療效?
公眾號南大雙創昨日發文稱,南大生科院科研團隊研究表明金銀花有望用于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早期治療。
據該文介紹,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辰宇教授團隊一直致力于身體和細胞能量代謝的分子作用機理及相關疾病的研究,他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金銀花等植物中富含的某種MicroRNA(miRNA),有靶向和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力,有希望用于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早期治療。miRNA是一類內生的、長度約為20-24個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在細胞內具有多種重要的調節作用。miRNA在不同的物種間高度保守,近年來陸續有研究認為miRNA可以跨物種調控基因表達。2012年,張辰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食物中的外源植物miRNA可以調控哺乳動物靶基因的表達,miRNA可在人類和動物的血清和血漿中穩定存在。2015年的進一步研究表明, miRNA2911能在炮制后的金銀花湯劑中穩定存在,并靶向抑制多種甲流病毒(如H1N1,H5N1和H7N9等)的復制。
文章還說,研究表明,黃柏、大青葉、中國綠茶中富含與金銀花中相當濃度的MIR2911。因此,金銀花、黃柏、大青葉等有望用于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與早期治療。
至此,媒體報道出來的,可以用于肺炎治療的藥物包括檳榔、金銀花、綠茶、黃柏、大青葉、雙黃連、藿香正氣液、潔爾陰等。
中藥股要帶節奏?
在雙黃連大賣的情況之下,有投資者已經整理出一批生產雙黃連的公司名單。主要包括002317眾生藥業(002317,股吧)(雙黃連片)、002737葵花藥業(002737,股吧)(雙黃連栓)、600664哈藥股份(600664,股吧)(什么都有)、600332白云山(600332,股吧)(雙黃連栓)、600085同仁堂(600085,股吧)(雙黃連顆粒、雙黃連泡騰片)、天方藥業(雙黃連膠囊)、601607上海醫藥(601607,股吧)(雙黃連滴劑)、600222太龍藥業(600222,股吧)(雙黃連合劑、雙黃連口服液)、600557康緣藥業(600557,股吧)(雙黃連軟膠囊)、300573興齊眼藥(300573,股吧)(雙黃連滴眼劑)、福森藥業(雙黃連注射液)、300158振東制藥(300158,股吧)(雙黃連注射液)、603567珍寶島(603567,股吧)(雙黃連注射液、雙黃連口服液)、002422科倫藥業(002422,股吧)(雙黃連泡騰片)、000650仁和藥業(000650,股吧)(雙黃連泡騰片)。
不過,外界對此辣評很多。虎嗅APP稱,雙黃連能否抑制肺炎先不提,顯然能抑制智商。還有評論員稱,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資助的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三家團隊,他們研究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疫苗已經在動物模型上獲得成功,并且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準備將其中的MERS-CoV序列換成新型冠狀病毒序列,但依然重新進行動物試驗,如果成功的話,有望在3個月內進入人體試驗。有關負責人坦率地表示,不保證成功。迄今為止,不僅沒有冠狀病毒疫苗,也沒有任何治療冠狀病毒的藥物。雙黃連口服液就是新的一輪割韭菜。
因此,很難確定,中藥股就真的能帶節奏。當然,從SARS的行情來看,生物醫藥股整體的收益是要明顯高于其他板塊的。
恐慌性搶購緣何頻現?
券商中國記者返深以來,親身經歷的搶購就有三起:一是搶購青菜,二是搶購口罩,三是搶購雙黃連。除此之外,全國各地也有類似事件頻頻發生。記者不禁要問,在經濟總量排全球第二,每年出口全球第一的“世界工廠”,緣何在面對一個致死率并不高的疫情時,會頻頻出現恐慌性搶購呢?
記者在今日早上采訪購藥者時,也提到了這個問題。記者問購藥者,網上已經說了,雙黃連作用不是特別大,反而副作用很大,為什么還要搶購?購藥者皆對此表示沉默,但搶購如故。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購藥者大多數是年齡偏大的人。這些人可能普遍經歷過物資缺乏的年代,他們對缺糧少藥有過深刻的記憶,因此社會出現問題時,他們會第一時間去搶購相關物資。相反,發生搶購時,無論是在藥店,還是在商店,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或許,這些事都是父母們在操勞;或許,他們沒有過類似經歷,真的很淡定。
其實,造成恐慌性搶購可能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造成搶購的信息、流言或者謠言,在傳播上未獲有效把控,這給了一些投機者可乘之機;二是民眾對于常識的了解可能也不是太夠,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因此也存在被投機者利用的可能;三是在利益面前,想要用道德約束,可能性其實并不大,法律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此前印象深刻的類似案例并不多;四是國民真的缺乏應急教育和演練。若想獲得真的進步,需要大量應急教育和經常性演練。這一塊是未來亟待強化的部分。
什么是真正的有效藥?
清華大學丁勝表示,目前討論比較多和可靠性較高的兩類已知藥物,一個就是針對艾滋病病毒HIV蛋白酶的抑制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而另一個則是針對埃博拉病毒的一款新型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這兩種藥物可能會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不同靶點有作用,但是否真的對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有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據新浪財經,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在使用一種抗病毒新藥倫地西韋(Remdesivir)后,癥狀迅速改善。當地時間1月31日,該新藥的開發企業——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首席醫療官Merdad Parsey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倫地西韋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正式上市,但正與中國衛生部門合作開展試驗。
聲明提到,吉利德正與全球衛生部門密切合作,對倫地西韋的抗疫作用開展適當的實驗。這些合作部門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疾控中心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美國疾控中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衛生部等。
聲明強調,倫地西韋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獲批上市,對任何一種使用都未被證實安全有效。在主治醫生的要求下和當地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權衡了使用試驗性新藥的利弊,吉利德為很小一部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提供了倫地西韋,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用于緊急治療。
此外,吉利德正與中國衛生部門合作建立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確定倫地西韋能否安全有效地用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吉利德也會加快進行合適的實驗室檢測。
聲明稱,目前雖無倫地西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抗病毒數據,但它抗擊其他冠狀病毒的表面給了人們希望。倫地西韋在動物模型中證明了對MERS和SARS病毒的體外和體內活性,在埃博拉感染患者的緊急治療中也積累了有限的臨床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1月28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也提及了倫地西韋。前述機構聯合發現了在細胞層面上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倫地西韋(Remdesivir,GS-5734)、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利托那韋(Ritonavir)等三種已有藥物。其后續的臨床使用,正在走相關程序報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