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注:medRxiv的論文均未經同行評審)。
鐘南山等人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時報君將重點梳理如下:
1、潛伏期中位數為3天,最長可達24天。
2、僅有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而31.30%的患者曾到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來自武漢的人有過接觸。這為新冠肺炎人傳人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3、一些感染患者中卻存在正常的放射學表現,僅靠CT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準確率為76.4%;
4、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可能在病毒的快速傳播中起了作用,這也意味著糞口傳播也是有可能的;
5、發燒(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癥狀;
6、不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論文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年齡:
中位年齡為47.0歲,其中女性占41.90%,其中15歲以下患者占0.9%。
接觸史:
2.09%是醫療工作者;1.18%的患者有接觸野生動物史;31.30%有近期到過武漢;71.80%有接觸過武漢人。
潛伏期:
潛伏期中位數為3.0天(范圍為0至24.0天)。
臨床癥狀:
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燒(87.9%)和咳嗽(67.7%)。腹瀉和嘔吐發生較少,分別占3.7%和5.0%;
25.2%患者至少合并一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5.74%(173/1099)的患者為重癥患者。
影像學檢查:
840名患者患者入院時,行胸部CT檢查,其中有76.4%顯示為肺炎;
典型的放射學表現是毛玻璃樣陰影(50.00%)和雙側斑片狀陰影(46.0%)。
實驗檢查:
82.1%和36.2%的患者有淋巴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33.7%的患者中觀察到白細胞減少癥,大多數患者表現出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治療和并發癥:
38.0%患者氧療,6.1%患者機器通氣,57.5%患者給予靜脈抗生素,35.8%患者給予奧塞米韋抗病毒治療,有5例嚴重病例采用了體外膜氧合ECMO。
最常見并發癥是肺炎(79.1%)、ARDS(3.37%)和休克(1.00%)。
臨床預后:
55例(5.00%)患者入住重癥監護病房,2.18%需要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15例(1.36%)死亡;
有癥狀加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而無放射學異常的病例,明顯多于輕癥病例(23.87%比5.20%,P<0.001);
淋巴細胞減少占比82.1%;
在多元競爭風險模型中,重癥肺炎與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CU)、機械插管通氣或是死亡的關系不大(亞分布危險比9.80;95%置信區間為4.06到23.67)。
鐘南山等人在論文中表示,和之前在《柳葉刀》上發表的兩項研究相比,基于更大的樣本量和在全國各地招募的病例,最新研究得出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明顯變低(1.4%)。當計入廣東省的試點數據時,病死率更低(0.88%)。
據南方日報,鐘南山9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它跟SARS冠狀病毒是“平行的”。根據目前觀察的情況,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約為2.7%,且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病死率雖然比普通流感強,但遠比SARS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
針對目前廣東仍有部分地方存在談新冠肺炎色變的現象,鐘南山表示,大部分人只要早期發現后,保證充分的休息,并配合進行治療,就不會有問題,“要重視,但是無需恐懼。”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