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經濟遭受了不小的沖擊,最新公布的2月份中國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35.7%、29.6%,創歷史新低,短期影響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眾所周知,2020年又是中國經濟的關鍵之年,關系到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和“十三五”規劃收官等經濟目標。在2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明確要加快形成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盡最大力量把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奪回來,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很明顯,從經濟發展引擎的角度而言,內需損失的傷害最大,肉眼可見餐飲、影視、娛樂、出行、旅游等領域,自武漢“封城”后立現蕭條景象,至今影響仍存且何時結束尚未可知。疫情對外貿沖擊同樣不小,受疫情導致復工推遲和美歐日自身經濟增長動能趨弱甚至開始暴發疫情等因素影響,2月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分別為29.3%和28.7%,分別較上月大幅下滑22.1和20.0個百分點。
因此,為保經濟目標實現,此時急需投資挑起大梁。事實也正是如此,近期,地方政府陸續推出數萬億元投資清單,據統計,截至3月2日已有至少11個省份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投資金額接近30萬億元。
在系列加大投資力度政策影響下,2日A股三大股指全線反彈,滬指高開高走大漲3%,行業板塊全線飄紅,市場熱點主要集中在水泥、機械等傳統基建領域,以新基建為主的5G也表現亮眼。
的確,對于2020年這一關鍵之年,經濟增速維持在合理區間具有重要意義。疫情中斷了2019年四季度開始的經濟弱復蘇,當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穩增長需要進一步加碼。其中最為倚重的,自然是基建投資。
一提到基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鐵公基”,雖然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和房地產業等傳統基建仍然重要,特別是近年一些人口凈流入較多及需要更新的大城市。不過就目前情況看,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才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重點,也被各地所倚重。
比如,河南省發布的980個重大項目中,以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轉型發展類項目高達674項;北京市發布的300項重大項目中,高精尖產業項目占到三分之一;浙江提出加快推進“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連接5000萬臺工業設備,服務1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建成5G基站5萬個,實現縣城以上全覆蓋。且從1~2月專項債比重看,新基建比例已經顯著上升。
此外,政策層面也支持加碼新基建。日前交通運輸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車聯網將是5G網絡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據機構推算,隨著車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2020年將超2000億元,2022年或將近3000億元。與此同時,2020年我國5G網絡開始大規模建設。
新基建之“新”,不只體現在投資領域,也要體現政府投資形式的創新。以往地方政府熱衷于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導致產能過剩和“空城”現象。未來,隨著舊基建投資效率下降,新基建要更關注投資的效益,短期致力于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則旨在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總體而言,因中國經濟在2020年開局之時突遭疫情沖擊,確保今年經濟目標實現需要加碼基建投資,特別是代表經濟發展方向,從長遠看又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新基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