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
近年來,我國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三部委指出。為此,此次出臺的《意見》在人才培養、學科布局、課程建設、校企合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規劃。
以專項任務為培養載體
《意見》明確,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計劃專項增量。引導高校通過實施常規增量傾斜和存量調整辦法,切實優化招生結構,精準擴大人工智能相關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
根據《意見》,應注重人才學科背景的多樣化、互補性,實現不同學科背景人才的系統性整合。以雙聘等靈活聘用方式吸引企業和科研院所優秀人才到高校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人才如何培養?《意見》要求,確立專項任務培養研究生機制。以多學科交叉解決重大問題的專項任務作為研究生課題主要來源和培養載體,支持高校在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中,自主確定研究生培養規模,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同時,強化博士生交叉復合培養,支持高校與人工智能領域骨干企業、產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建立任務驅動的跨行業跨學科導師團隊,促進科研協同創新發展和博士生聯合培養。
鼓勵企業參與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科布局上,《意見》明確,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自主試點、先行先試方式,自主設置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等相關方向建設。同時,依托“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課程體系建設上,《意見》要求,科學設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避免簡單“拼盤化”。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識課程體系,重點建設一批與數學、物理學、計算機、控制、神經和認知科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基礎課程。
校企合作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產業聯盟和骨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合作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應用場景平臺、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和實訓基地,共建示范性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鼓勵企業參與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引導學生以企業實際問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意見》還提出,學科評價機制上,探索有利于新興交叉學科深度融合發展的評價辦法,給予相對寬松的建設和評價周期。鼓勵高校開展自我評估,支持學會、行業協會開展第三方評價,合理借鑒國際評估。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劉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