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碩士研究生擴招18.9萬的紅利背后:誰的憂慮與挑戰
“二戰”考研的考生陸一馳,本科學的是五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報考了江南大學的本專業碩士研究生。
受疫情影響,臨床醫學成為今年重點擴招的專業之一。陸一馳認為,擴招會讓他這個專業的考生考研之路更順暢一些,畢竟考生人數已經是確定的了,招生人數變多,意味著每個人的機會變大了。
像陸一馳這樣有望受益于今年碩士研究生擴招的,將達到18.9萬人。2019年,中國研究生教育招生91.7萬人,這同時包括了碩士和博士。假使這91.7萬全部為碩士研究生,今年的擴招比例也將超過20%。
但機會并非“人人同享”。在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宣布,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高校傾斜,研究生計劃增量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這也意味著,可能僅有一些地區、一些高校以及一些專業將重點承擔擴招的任務。對于“臨危受命”的學校而言,如何吸收這18.9萬擴招生,將成為一個巨大挑戰。對于最終享受擴招紅利的考生而言,兩三年后再度走出學校,又將面對怎樣的就業市場?
提振士氣
王宏生今年報考了大連理工大學的智能信息處理與通信系統方向,初試成績出來后覺得較為一般,而且學校沒有公布排名,招生人數也沒確定,據他了解這個專業保研的人數挺多,自己的情況可能不甚理想。
但聽說了擴招的消息之后,王宏生感覺有可能會對自己有一定的助力,因為專業里一些老師的研究方向與人工智能有關系。
根據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的公告,智能信息處理與通信系統方向隸屬于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2017年,大連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而該中心正是依托于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管理與建設。
廣東的一名傳媒與交互設計專業考生劉抒婷,則直接沒有對擴招抱太大的期望。在仔細研究了教育部所公布的擴招專業及偏向的地區之外,她覺得自己所報考的學校、專業基本不在擴招之列。
劉抒婷說,學院設有交互設計和大數據方向,實驗室的設備、座位有限,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配套,這也會成為擴招的一個限制因素。
對劉抒婷而言,更大的一個希望在于,她所報考的新聞方向,今年少招了3名推免生(保送生),如果運氣好的話,學院可能早已安排將這3個名額轉移到考研生的頭上。
對于一些高校而言,越來越多的碩士招生名額在向推免生傾斜,這在知名高校尤其突出。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的統計,2020年,北京大學的多個專業只招收推免生,推免比例達到100%,包括理論物理、固體力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南京大學的一些學院推免比例達到了70%以上,包括數學系、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等。
以2018年的數據來看,當年碩士研究生報考總人數為238萬,最終招生數為76.25萬,簡單計算報錄比約為3.12:1。但76.25萬的數字里,還包含了相當比例的推免生,考研生的實際錄取難度,或許遠高于3.12:1。
盡管有一些專業的考生并不一定能夠真正享受到擴招紅利,但對于正在等待復試的考生而言,擴招的消息至少起到了提振士氣的作用。
“總體而言,對于我們考研生,擴招肯定是好事,畢竟沒有人能確定自己是可以穩定上岸的。”劉抒婷說。
高校的挑戰
對于高校而言,擴招意味著什么?
2月26日,在擴招的具體方案尚未落地之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執行院長黃成向21世紀報道記者分析,如果擴招均勻分布在所有可以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即使今年人數大幅增長,對高校來說應對難度并不大。但如果是結構性調整,即擴招的學生主要傾斜在某些院校某些專業,可能會在短時間造成一些壓力,包括師生比大幅改變造成的教育質量問題等。
師資力量,無疑是擴招需要首要考慮的問題。根據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的表述,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財政支撐的情況,以及高校辦學條件等因素,精準測算全國現在有44萬左右的研究生導師、1.2萬個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尤其是近年來新增2000多個碩士點的培養能力和承載能力,科學確定分校招生的規模。
擴招將重點傾斜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高校,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即并非所有的高校和專業均勻地分擔擴招任務,一些學校和專業的壓力或許更大。譬如,2019年,我國僅在35所高校布設了首批人工智能專業點。
事實上,關于擴招帶來的問題,在近幾年已經有所顯現。
江西一所高校的研二學生江竹君,在2018年就曾是趕上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擴招的“幸運兒”。那一年她所報考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初試排名第40,按照以往每年招20個人的慣例,初試排名第40幾乎意味著已經出局。
但江竹君最終出現在了復試名單上,并最終被錄取,她的專業從往年的20人擴大到了60人。學期初剛上課的時候,不少老師都以為走錯了班。
“以往研究生課堂基本是小班模式,學生和老師之間有很多交流機會,擴招后這種交流機會可能會被壓縮,導師要帶的學生多了,壓力也會增大。”江竹君說。
廣東一所985高校的研二學生楊升向記者表示,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的培養方向不一樣,會有不同的導師。這幾年專碩招生規模在擴大,導師出現缺口,有的學生不得不找學碩導師,但這樣可能會存在“不對口”的問題,不利于專業指導。
武漢大學的一名研二學生張迪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學校里面的宿舍不夠住了,她被分到了校外的宿舍,因為距離學院太遠,只得買了電動車上下學。出于學生安全的考慮,學院也正在建新的宿舍樓。
如何解決擴招之后的各種配套,從資金到人才到硬件設施,都將對高校構成挑戰,配套政策也正在出臺。譬如,近日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鼓勵高校統籌各類資金、支持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
兩三年后的就業問題
從更長期的影響來看,今年的擴招也許將產生“蝴蝶效應”,攪動兩三年后的大學生就業市場。
周曉南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名考生,跨省、跨校考了中山大學藥學院。盡管藥學并不在教育部明確披露的擴招專業之列,但因為與大健康相關,或許也將有望分得擴招的“一杯羹”。
周曉南的初試成績分數并不如預期中理想,但好在排名還不錯,正處在既擔心又覺得自己在復試環節中還是會有一定競爭力的左右搖擺中。但說到擴招的影響時,周曉南的第一反應是“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會有更大的就業壓力吧。”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碩士研究生擴招很大程度是為了“分流”今年的一部分大學生求職者。但對他們而言,兩三年后,大概率將要再次面臨就業問題。
因為擴招的緣故,今年的考生們開始關注一個話題:畢業的時候,碩士研究生的學歷會不會一定程度貶值?
曾受益于擴招的江竹君,因為專業碩士僅有兩年的培養時間,2020年的她再一次走到了求職的關口,她說,碩士研究生的學歷好像并不算稀缺,反而比較普遍了。
事實上,從數據來看,據一項公開統計,將1995年到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數數據加總,大約是771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大約僅有0.55%。
但動態來看,每年都有大量的碩士畢業生進入到就業市場,一些用人單位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追求高學歷的現象,這可能會反過來增加學生的“學歷崇拜”。
江竹君說,“兩三年后,與擴招碩士生同期找工作的本科生,競爭劣勢會不會繼續擴大?找不到工作的碩士生會不會因此繼續選擇考博士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的確需要警惕“過度教育”的問題,從就業市場的角度來看,一個崗位應該找到一個能力相匹配的人,如果過度追求高學歷,社會的整體效益是較低的。
正在全力備考研究生復試的陸一馳則說,提高專業技能,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應對學歷貶值的最好方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學生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