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3日的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由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說:“習主席指出,疫苗作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牢記領袖的囑托,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將我們正在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床,推向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新聞聯播》截圖
陳薇是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女科學家,2015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的她也被視作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賽跑中的“種子選手”。
大年初二奔赴武漢 據中國婦女報此前報道,早在1月26日,農歷大年初二,陳薇就已帶領團隊進駐武漢。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此次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此次出征武漢,因為夜以繼日地工作,團隊所有人都很疲憊,但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長期奮戰! 此番出征,更讓陳薇感到,疫情防控絕對不能等到疫情來了再做。
陳薇院士在工作中(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報報道截圖)
她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持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愿意捐獻自己的血漿。”陳薇說。 1月31日,拿著科技部下發的《關于請協助采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愿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采血都很困難。 感動之余,長期專注與生物安全領域研究的陳薇說,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于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來,在政府推行免費治療、醫務人員獻身拼搏的大環境下,這應該是康復患者和醫護人員同心同德,為病友們作出貢獻的時刻。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抵達武漢的第5天,陳薇院士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院長張定宇。
面對這位身患漸凍癥、妻子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卻依然奮戰在一線的同行者,陳薇的話很簡潔:“你的事跡讓我非常感動”。 她表示自己忘不了張定宇更簡潔的回復:“彼此彼此。”
曾抗擊非典和埃博拉 據錢江晚報,大多數人知道陳薇是在2003年那場抗擊非典的“戰斗”中。當年,37歲的陳薇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對SARS病毒展開研究,用實驗證明了干擾素ω在人體內外能有效抑制SARA病毒的增殖。 整個研究過程中,陳薇的工作狀態不僅是苦和累,甚至要直面危險。為采集非典樣本進行攻關,她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和同事南下廣州。對她而言,這是她的工作所必須面對的。 由于每天都要與高濃度的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陳薇與團隊被隔離起來,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團聚的辛酸。這樣分離的日子長達100多天,她的丈夫麻一銘和她4歲半的兒子,只能從電視中看到她。 有一次,陳薇的兒子看到媽媽出現在電視里,撲上去親吻,發現不是真的后哇哇大哭。
圖片來源:央視網
最終,陳薇率領團隊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并在防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30余所SARS定點醫院近14000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陳薇因此一戰成名,名震學界。 2006年,在多數國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了研究,她敏銳察覺到:“埃博拉離我們也就是一個航班的距離。” 2014年,西非爆發大規模埃博拉疫情,一時間,世界談“埃”色變。陳薇在疫苗研發的決策中挺身擔當,她要“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 陳薇選擇前往非洲,主動走近未知的病毒危險,了解疫苗接種情況。在塞拉利昂工作的間隙,她還訪問了那里的一家孤兒院。“當時有48個孩子,全部都是因為埃博拉奪去了親人生命的孤兒,這讓我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最終,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零”的突破,也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
圖片來源:央視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憑著職業敏感和軍人的使命意識,陳薇將抗病毒藥物作為主攻方向,鼠疫、炭疽、埃博拉這些恐怖的病毒,都是她的研究對象。她的一位同事還曾在轉業前勸她,少搞這些“魔鬼”課題研究,它們太危險。 但陳薇卻認為,各種致病微生物,在戰時可能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時期,則可能成為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投身其中,為國家和人民研發“生物盾牌”。 編輯|李凈翰 杜恒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