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釋疑惑,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等文件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總結可“無癥狀感染者”的六大相關問題。
一 何為無癥狀感染者?
無癥狀感染者的確定,必須具有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
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二 是否屬于確診病例?
目前所公布為確診病例必須具備臨床癥狀表現,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由此可見,不具有臨床表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不屬于確診病例,不在公開的確診病例數字內。
那么,公眾有所疑惑的是,為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卻不在上報的確診病例行列?
其實,在2月14日的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已經講得非常清楚,“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發布的相關規定,僅對外公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不在報告的范圍內,不需要對外進行公布
三 是否具有傳染性?
2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首次提出“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世衛組織通過對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的觀察發現,冠狀病毒通過無癥狀患者傳播的情況非常罕見,因此世衛組織認為:無癥狀患者可能不是病毒主要的傳播者。
2月下旬,南京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在預印版服務平臺medRxiv報道了24例無癥狀新冠病毒病(COVID-19)病例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特征。題目是“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4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ith COVID-19 Screened among Close Contacts in Nanjing, China”。 這項研究的意義是發現了無癥狀攜帶者具有強傳染性,傳染期可能長達3-4周,并且被其傳染的患者可能會發展成重癥。該結果突出了應用病毒核酸檢測進行患者的密切接觸者追蹤和縱向監控的重要性。。”
四 無癥狀感染者如何上報?
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相關規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應當對其采取集中隔離14天,并且在兩個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無癥狀感染者報告后,24小時內要完成個案的調查,及時進行密切接觸者登記,并采取隔離措施。同時,將個案調查表和調查報告及時通過網絡報告系統進行上報。
由此可見,無癥狀感染者上報的數字并不屬于強制公開范圍。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如果是無癥狀感染者在集中隔離期間出現了癥狀,這個時候可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并且對外予以公布。”
五 無癥狀感染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2月26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安慶醫院、安徽省疾控中心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提交了一項最新研究(未經同行評審),報告了一名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的發現和臨床治療細節。治療后觀察到的肝酶升高可能是由于使用了洛吡那韋/利托那韋,肝損傷是其常見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者也認為,僅隔離+密切觀察,不在患者出現癥狀之前做藥物干預可能更加安全。于是建議對于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患者,隔離和密切觀察可能風險更小。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無癥狀感染者將被隔離14天。
六 無癥狀感染者如何發現?
2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了發現無癥狀感染者的四個主要來源: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發現了一些這樣的人;
在聚集性疫情的調查中,在開展一些主動檢測的過程中,我們可能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可能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在對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可能會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