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以來,從國內到全球,“疫情”成為了貫穿始終的最大“Hei天鵝”!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美國在過去幾年的關稅問題上把各個經濟體搞了遍,但卻在一個病毒的影響下,如摧枯拉朽一般結束了美股十多年的牛市。一周內三次熔斷,指數創下33年來最大單日跌幅,VIX創下了收盤歷史新高,這些前所未見的數據,每一天都在我們的眼前上演,都在刷新著我們的“三觀”! 經歷著這一次大危機,我們一定會對“風控”二字的理解比以往更為深刻。1987年“黑色星期一”也好,2008年“次貸危機”也罷,回望過去30年,因衍生品交易發生災難性爆倉的案例其實已經不算少數。可以說,任何一筆衍生品交易爆倉往往都是自信膨脹后的不斷加倉,忽略了尾部風險導致的。
1998年,俄羅斯國債大面積違約,導致兩位諾貝爾獎得主Scholes和Merton開立的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幾天內爆倉倒閉。
2009年,外匯累計期權(Accumulator),本質上是在下方裸賣了多檔虛值認沽期權,讓中信泰富等眾多客戶在歐元、澳元意外大幅貶值的情況下爆倉巨虧150多億。
2018年2月,由于美聯儲加息路徑加快,美國VIX指數從15左右三天內暴漲到53,導致一大批做空VIX期貨的交易者爆倉,有一家美國對從基金盡管過去三年間從5萬賺到了400萬,但卻在短短幾天內因風控的失誤而虧完了三年期間賺的利潤。
盈虧同源!這句話一點都不會錯,任何交易上的暴利或是財富迅速的累計往往背后蘊含著你可能不了解的盲點!暴利永遠是99.9%以外概率的事件,而即便是獲得暴利的0.1%的人群也未必長期盈利,他們也不會告訴您他虧損甚至大虧的時候。 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看,過去100多年,不論是低頻交易世界的彼得林奇、巴菲特,還是高頻交易世界的西蒙斯,長期年化收益率基本上位于15%-20%。這么看并非認命,而是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如果把時間拉的很長看,這樣的長期穩健投資收益或許已經是大多數人心智上的極限收益,一年賺100%事實上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完備的風控體系下每年都賺取10%以上的收益。 對于衍生品的交易而言,30%的精力放在策略,70%的精力放在風控,這是一個始終不變的鐵律!如果從勝率與賠率的角度去刻畫期權的買方與賣方,那么期權買方屬于低勝率高賠率的操作,而期權賣方屬于高勝率低賠率的操作。正是因為期權賣方有著高勝率,賣出深度虛值期權的勝率更高,往往會讓很多人麻痹其中,不自覺地加倉加倉再加倉,總覺得黑天鵝不會在當月發生,從而自信膨脹,忽略了風控。
在近兩個月的日子里,我想,對于期權義務倉,甚至衍生品交易而言,這樣的三條生命線都是值得我們一直去回顧的。 首先是倉位控制。事實上,我們平時所說的移倉、買入對沖、delta-gamma對沖這些風控措施都屬于事后風控,也就是市場出現極端行情時我們應該如何快速地操作。然而,什么樣的風控是最大的風控呢?經歷了疫情、貿易戰、人民幣貶值、突然大利好,A股市場N次的意外暴漲暴跌后,我的回答只有一個,最大的風控就是倉位控制,它是最大的事前風控,有了低倉位的保障才會有后面的資金騰挪出來去移倉、去delta對沖、去gamma對沖。倉位控制這四個字,說說容易,似乎每個人口中都會說,但這恰恰是需要最不容易的。許多交易者本來想好的倉位控制,因為“手癢癢了”,因為周圍人的噪音,因為擔心時間價值衰減的太快,而開始快速加倉,開始失去理智。在我們目前的產品交易體系里,倉位控制看的比任何策略層面的開發都要重,因為這才是我們的生存命脈!比如,我們可以設置一些原則去控制自己的倉位:
1) 月初伊始,所有賣出合約的倉位不超過20% 2) 到期前兩周左右,所有賣出合約的倉位不超過30% 3) 到期前一周左右,所有賣出合約的倉位不超過50% 4) 到期前最后幾天,視情況再增加一些“無風險”的倉位 倉位輕就像一葉輕舟,很容易掉轉船頭,很容易進行移倉和希臘字母對沖操作,而倉位一重則像一個老人一樣,移動緩慢,甚至不小心摔跤。今年2/3的千股跌停曾經讓前幾日一張100元的合約漲到了2600多元,如果您在節前是以半倉的倉位以上去賣這個合約,那么盤中一定已經觸及了爆倉,但如果只是低倉位,那么一切都還來得及處理。 其次是壓力測試。市場上有著許多資方,也有著許多期權類產品,資方們總是喜歡根據過往實盤業績來篩選管理人,就好比總是用一個業績因子來選股一樣,然而,對于期權類產品而言,管理人本身的風控理念和能力要比過去實盤業績重要的多的多。如果我是一個FOF投資經理,如果我有一筆資金需要委外期權類產品,我更在乎的是管理人對于壓力測試和風控體系的構建,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這個基金當天是怎樣處理這些極端局面的,他們又是如何恢復這些回撤的。
所謂壓力測試,它在實盤投資中比回溯測試要重要的多,它不是往回看,任何策略我們都可以通過調整參數或加入新的參數把過往的回溯凈值曲線調試的很棒,但壓力測試是不能進行隱瞞的,壓力測試的目的不是要調試出一根好的歷史曲線,而是要模擬后面N個交易日出現極端行情時,我們現有的持倉能否扛得住,我們現有的可用資金是否抗的住。對于一個好的期權壓力測試系統,我想至少需要具備這些要素: 1) 如果明天低開2%以上(3%、4%……),賣出持倉的希臘字母會發生多大的漂移,盈虧大概會是怎樣,怎樣的風控措施最為有效(移倉還是對沖),需要對沖多少數量,有沒有觸及兜底式止損。 2) 如果明天開盤隱波上升20%以上(30%、40%……),賣出持倉的希臘字母會發生多大的漂移,盈虧大概會是怎樣,怎樣的風控措施最為有效(移倉還是對沖),需要對沖多少數量,有沒有觸及兜底式止損。 3) 如果明天標的跳空,同時隱波暴漲,賣出持倉的希臘字母會發生多大的漂移,盈虧大概會是怎樣,怎樣的風控措施最為有效(移倉還是對沖),需要對沖多少數量,有沒有觸及兜底式止損。 壓力測試是為了要打有準備的仗,為明天最壞的情況做好打算。 最后是兜底處理。不論何時,不論哪一個年份,我們對自己的資產始終需要設置一個兜底的處理點。一旦觸發某個“大是大非”的信號,則開始減倉甚至清倉風險端的義務倉頭寸,節省出來資金另做打算!!! 在今年的前三個月里,如果在一段時間后有效上穿30min級別的MA250,減倉或平倉賣購,在一段時間后有效下穿30min級別的MA250,減倉或平倉賣沽,那么在1月23日盤中和3月11日盤中,我們的賣沽倉位就已經可以降得很低,或許這樣的堅守會讓您覺得一次白費、兩次白費,但它卻可以讓我們精彩地避免掉2月初和3月中旬那些深“坑”,真正在“大是大非”面前拯救資產于水火之中。 實際上,不論我們的事后風控措施有多花哨,多高明,基于破位的兜底止損線一定要設,切莫等到當月義務倉接近平值時再作處理,那樣已經為時太晚! 小的危機幾年一次,大的危機幾十年一次,敬畏市場,不因為過去的勝利而盲目自大!事前的倉位控制+壓力測試+兜底式處理,它們是散戶們避免追保的救命稻草,也是基金經理們延續職業生涯的底線!
與最近巨震行情有關的文章鏈接:
1、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歷次波動率崩塌的那些全過程!——帶您回顧過去5年間,國內波動率指數最猛烈的五次飆升后,波動率大致是如何崩塌的。
2、有史以來的最猛“水藥”,當下的布局沒有什么比節奏更重要!——在美聯儲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緊急降息后,把握好做空波動率與期權備兌式定投的節奏成為了下一步重要的布局。
3、在各種亂套的資產里,有一個指數正悄悄逼近著歷史最高!
——幫助您了解CBOE VIX指數的來龍去脈,以及國內波動率指數的大致范圍。
4、如此史詩級的巨震,您以后還會為那些保險費而心疼嗎?
——幫助您了解過去幾年買認沽的保險費支出情況,沖破舍不得買保險的心理屏障。
5、從病毒到油價,在亂局之下,唯一能穿越牛熊的就是那份初心的堅守!
——在動亂的行情里,暫時放棄猜方向的策略,回歸期權交易的初心,運用好期權波動率交易和非對稱保險的獨特功能。
(版權聲明:原創作品,抄襲侵權必究,如需轉載內容,請與作者聯系。免責聲明:本文所介紹的期權策略并不構成對投資者的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力的期權工作室。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