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寅茹
[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奧運會已經延期,日本經濟也避免不了負增長,再加上日本境內疫情的緊迫形勢,此次大劑量的經濟刺激計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4月7日,是日本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個重要時刻。首相安倍晉三已正式宣布日本進入國家緊急狀態。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首次進入緊急狀態。即便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中,也僅是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半徑20~30公里左右為緊急避難準備區域。
與此同時,7日,日本內閣府還通過了史無前例的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緊急經濟對策,規模相當于GDP的20%。這一規模不僅超過了金融危機期間日本政府的援助,也超過了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的援助規模。安倍強調,“這一規模與海外各國相比較也是相當毅然決然的。”他已經要求相關內閣成員為了著手編撰補充預算,并為迅速執行對策而竭盡全力。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奧運會已經延期,日本經濟也避免不了負增長,再加上日本境內疫情的緊迫形勢,此次大劑量的經濟刺激計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刺激力度趕超美國
如果從GDP占比來看,108萬億日元約占日本去年GDP總額的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GDP總額接近554.5萬億日元。3月底,美國白宮和國會參議院就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達成協議。IMF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的GDP總額約為21.44萬億美元。特朗普政府祭出的刺激計劃相當于其GDP的10%。
三井住友信托資產管理公司高級研究經理任久保尚也(Naoya Oshikubo)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擬議的經濟刺激措施看起來可能特別龐大。大規模的刺激計劃是安倍政府邁出的非常積極的一步。”
陳子雷表示,此次刺激計劃的核心是確保實體經濟的運作不間斷,確保就業和產業鏈穩定,同時兼顧疫情帶來的貧富差距以及在民生救濟方面進行馳援。他說:“在內需不足、全球經濟又不景氣的情況下,依賴外向型推動的日本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施行大規模刺激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日媒公布的細節顯示,108萬億日元的刺激計劃主要包括對面臨困難局面的家庭及中小企業發放超過6萬億日元現金補助;為保護就業,將通過民間金融機構提供無利息貸款,并將暫緩困難企業約26萬億日元社保、納稅負擔,促進企業持續和鞏固就業;為航空業提供2萬億日元援助。
對此,陳子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援助中小企業是日本政府多輪經濟刺激計劃中的重中之重,“中小企業涉及日本的實體經濟與就業,因此各方都很關注,也沒有很多爭議。”在他看來,最新的聲音關于,大企業是不是也要救?“已經有不少日本大企業也表示,難以在疫情中撐下去。因此,要不要救大企業是日本政府最新的困惑。”
陳子雷還指出,這次援助中日本各界一個最大的爭議點便是,對因疫情影響而收入減少到一定水平的家庭,每戶家庭發放30萬日元現金(約人民幣2萬元)的補助。“由于每個家庭中的老年人、兒童數量不一,如何確保每位家庭成員能平等獲得這一補助,目前是關注的焦點。”他說道,“當然考慮到補貼成本,再加上很難在短時間內判別出每個家庭的損失,所以對每個家庭直接發放補助是最快最高效的。”
經濟衰退仍不可避免
對于緊急狀態的實施,陳子雷強調,安倍政府目前還是在有限范圍內實施緊急狀態,同時也避免過激的措施,“日本的緊急狀態不像歐美那樣完全封鎖,而是盡量讓企業開工,這一政策對人口密集度的疏散、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等會產生一定影響。”至于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此前,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熊野英生表示,“封鎖東京市區就像是堵塞了日本經濟的動脈。”他預計,東京封城一個月將令日本經濟損失約5.1萬億日元(約合470億美元),規模近GDP的1%。
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至12月,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扣除物價因素后環比下降1.6%;按年率同比降幅達7.1%,萎縮幅度高于6.3%的最初預期。這一降幅也僅次于2014年第二季度的下滑幅度,當時日本季度GDP下滑7.4%。
日本政府將去年第四季度GDP大幅下滑的原因歸咎于季節性因素的臺風以及當年10月上調的消費稅。但隨著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日本國內部分制造業企業停工、出口減緩、拉動消費的訪日游客人數急劇下滑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陷入“技術性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曾表示,緊急狀態的宣布,再結合政府配套的刺激計劃,對日本的新冠肺炎疫情抗擊將是個“巨大的利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