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周一,已經確診新冠肺炎的英國首相鮑里斯進了ICU。
住院一天后,鮑里斯出現了病情惡化,在治療中還用上了呼吸機。雖然隨后在社交媒體上“現了身”,但還是指定了英國外交大臣在“必要時”代行首相職責。
據說鮑里斯被送入ICU更像是一次預防性措施,以免在病情嚴重后真的要用呼吸機,算是未雨綢繆。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英國患者都能如此幸運。在有限的醫療資源面前,無論是檢測點還是重癥病床前,都排滿了焦急的普通民眾。
02
早在三月初,英國曾公布過一個抗疫的四階段計劃。總的來說,就是通過拖延的手段,避免醫療資源擠兌、推遲感染高峰的到來,為醫療系統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為此,首席科學顧問還搬出了著名的“群體免疫”理論,備受爭議。
按照他的計算,只要讓60%的國民感染,就能形成一道存在于人群中的免疫防線,與其嚴防死守,不如將計就計——“如果你非常嚴厲地壓抑某樣東西,一旦有所放松,它就會反彈”。
然而在不斷攀升的確診數據面前,胸有成竹的英國人也不得不改了口。
在3月29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英國醫療系統負責人承認——如果能將死亡人數控制在2萬以下就算成功。
為此,伯明翰機場還被改造成了可以容納1.2萬具尸體的大型臨時停尸場。
防控措施也在不斷升級,先是關閉了所有非必要商店,還禁止了集會和除了葬禮外的一切活動。沒過幾天,曾經門戶洞開的倫敦也開始封城,還花了580萬英鎊給全體民眾寄了一封防疫倡議書。
截至4月7日,英國確診病例已增至52279人,這里面既有年逾70的王儲查爾斯王子,還有病情惡化、被轉進ICU的英國首相,甚至連女王的近身侍從和衛生部的正副部長都未能幸免。
更麻煩的是,當地醫護人員們正面臨著缺少物資、人手不足的窘境。
很多來自防疫一線的醫生們透露了自己的擔憂——“缺少防護裝備也缺少檢測能力”,“沒有指導方針、一切都很混亂”,“NHS根本沒做好準備”。
在不斷增長的確診人數面前,曾讓英國人引以為豪的“國寶級”的公立醫療系統NHS,正在面臨成立七十年以來的最大挑戰,群體免疫理論推出之時,雖然很多質疑,但也有不少人堅信這個做法是可以的,他們所依仗的就是英國獨特的NHS,時隔不久,在新冠面前,它失靈了嗎?
03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共衛生系統的國家,早在1948年,世界大戰的硝煙還沒散去多久,英國就開啟了全民醫療保健的新時代,3100多家私立、慈善或地方政府醫院、診所和療養院被收歸國有。
在國家財政和保險制度的支撐下,NHS開始計劃向全體英國人“免費”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任何人,無論貧困或富有,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都能享受。”
幾十年的時間里,不僅國民的平均壽命變得更長,健康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NHS成立之前,英國只有5000位咨詢師和12.5萬位護士和助產士。如今,英國的咨詢師有4.5萬人,護士和助產士加起來超過30萬。
除此之外,NHS在1958年啟動了小兒麻痹癥和白喉疫苗接種計劃;1988年還啟動了針對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的全面體檢計劃,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就拿身體檢查來講,每一個記錄在系統里的人,都會在各個人生階段收到來自NHS的問候。
如果是女生,12歲的時候,NHS就催你去打HPV疫苗了;25歲時,NHS會通知你去做宮頸抹片檢查;等到了40歲,NHS還會喊你去做免費的健康檢查,幫助預防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很貼心。
前幾年有機構做過一個調查,在很多人眼中,代表著公平的NHS是最讓英國人感到驕傲的機構之一,甚至還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露了個臉,待遇不可謂不高。。。
有人這樣形容NHS的成立——不管按照什么標準,那一天都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天。
04
免費醫療雖好,但是運行起來還是很燒錢的。在NHS的系統中,主要分為三個層級:全科醫生、專科醫生以及地區醫院。
簡單來說,有病就去找全科醫生,全科醫生看不了給你推薦專科醫生。如果他們都搞不定,就給簽單子送到醫院。但無論如何,所有費用NHS都給你報銷。
在經濟上行階段,稅多錢多,只要不斷增加預算就能維持開銷,還能順便拉拉選票。從1997年到2010年,大手大腳的工黨就是這么做的。
得益于整體經濟增長,英國的醫療系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著要錢有錢的滋潤生活,NHS開銷占GDP比重也越來越高。
可等到經濟進入了下行軌道,稅少錢少,過去的經驗行不通了。隨著人口結構和老齡化問題加劇,慢性病、老年病越來越多,每年的醫療開銷逐漸負擔不起,日子沒那么好過了。
手里沒錢,就只能縮減開支了。在保守黨首相卡梅倫的任期內,不少降低預算赤字的舉措紛紛出臺。作為當時政府財政預算的大頭,醫療系統也沒逃過被砍一刀的命運。
2011年,卡梅倫的《醫療與社會保健法案》應運而生。
一方面把撥款權下放到全科醫生工會,讓工會自己去找廉價供應商縮減開支;另一方面允許私營機構和公共醫療機構競爭,開始向國民醫療體系中引入了更多市場機制。
核心就三個字:砍預算。
05
在逐年緊縮的政策下,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了,最直觀的問題就是經費——
每年撥出的正常醫療預算基本覆蓋不了正常開銷,全靠各種特別追加撥款、緊急預算過活。最嚴重的時候,如果這一秒緊急預算停止,下一秒NHS就會立馬停擺。
也正是因為這個,過去幾年中反對縮減NHS預算的示威活動在英國各地很常見。在倫敦地區,組織者已經連續三年舉行了支持NHS的游行。
開源沒戲,只能節流。
在英國,像是醫療環境、設備、藥物等等,都有嚴格的立法來保證質量。沒有省錢的空間,所以頭疼預算的保守黨只能拿醫護人員的工資開刀。
前幾年有人做過調查,英國醫護工作者的薪資雖然略高于德國,但還不到美國同行的一半。除此之外,還有近四分之一的醫師不得不靠額外的兼職來增加收入。
苦讀多年,起薪還低人一頭,醫學人才自然是流失嚴重——要么去待遇優渥的私立醫院討生活,要么遠走美國澳大利亞,還有的直接轉行,反正怎么都比留在NHS好。
從供應端來看,醫院面臨人手不夠,資金緊缺的壓力;從需求端來看,每年大幅增加的病人和手術需求不斷創新高——這怎么看都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06
其實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不堪重負的NHS就稱得上是搖搖欲墜了,單從統計數據就能看出苗頭:
2016年,英格蘭地區每十萬人口中有576名護士,比起2009年減少了28人;在NHS2019年放出的年度表現報告中,英格蘭地區的空缺護士就有將近4萬人,同時醫生空缺9183人。
即使醫護人員隊伍齊整,危機中的NHS也不得不直面醫療資源的匱乏。有人做過統計,英國每十萬人的ICU病床只有6.6張,整個英格蘭地區只有4123張,呼吸機就更少了,遠低于同時期的德國。
面對當下病毒散播的嚴重形勢,即使把英格蘭全部4千張ICU床位用來抗疫,恐怕也滿足不了需求。為了全力備戰,英國政府已經推遲了4月15日以后所有非急癥治療的手術預約。
假如疫情持續的時間再久一點,一旦更多的呼吸機和病床被提供給確診重癥病人,其他病人怎么辦?
病床也只是醫療資源短缺的冰山一角,醫用防護服、口罩,甚至是呼吸機等都不能滿足醫護工作人員的日常需求,以至于出現了很多無奈之下的“替代品”:塑料袋、圍裙、雨靴……
多么熟悉的景象!
就像《柳葉刀》主編說的那樣:
“早在1月31日,WHO就已經警告說新冠肺炎可能變成全球性大流行,希望全世界都行動起來,確保藥品供應鏈、個人防護裝備、醫院供應,以及必備的人力資源——但他們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這也只能一聲嘆息了,大家都在一條船上。
面對逐漸擴散的疫情,脆弱的NHS還能實踐七十年前的那個承諾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