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的市場機遇先是口罩,
現在是糧食,接下來會是什么?
疫情爆發后,率先成為緊俏商品的,也是市場機遇的,無疑是口罩。當然,也包括酒精等其他防護用品。緊接著,在部分國家發出禁止或減少糧食出口的信息后,又出現了市場的糧食機遇。因此,有不少人在問,接下來還會誕生什么市場機遇呢?
我們說,疫情帶來的市場機遇往往是經濟危害結伴而行的,雖然從開始時的口罩等,給一些企業帶去了發展的機會,送去了市場的機遇。但是,帶來的傷害和危害,則遠遠大于機會和機遇——大部分企業因為疫情無法開工、無法生產、無法開拓市場、無法經營,而市場需要的產品,則沒有企業能夠生產和供應,員工無法上班學生無法開學,商場無法正常經營,甚至一些人失去了工作。
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場開始需要某些商品時,卻企業開不了工而疲于奔波。而當企業通過復工復產等手段,開了門,也進行了生產,又因為疫情在全球大爆發,不僅需求大減,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法銷售,失去了很多訂單。而且,有些有市場的產品,又因為上游企業在國外,無法開工生產,或生產產能大減,只能等待,無限期地等待,使得這些產品的生產沒有條件,市場處于嚴重缺口狀態。
當口罩等醫用物資的生產量逐步增多,我國的市場需求則大大減少的情況下,全球需要口罩的國家卻大幅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口罩生產企業仍然是效益比較好,生產經營的前景比較好。
隨之而來的,卻又出現了一些國家停止或減少大米出口的消息。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規定,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擔心全球陷入糧食危機,為了早日應對,便先行禁止或減少大米出口,以防備疫情完全失去控制、全球經濟出現大衰退時使用,不僅可以扮演“救世主”角色,可以滿足本國居民的生活需要,也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大米“突然”緊張了。
不過,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儲備能力的,是可以不用擔心糧食問題的。除非全球形勢惡劣到大危機時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還有哪些東西有可能出現緊缺或短缺現象呢?那就得看疫情的維持時間了。如果時間長,短缺的東西會很多,吃的、用的、玩的都會短缺。反之,則不會出現明顯短缺的東西。而只會出現階段性的供需矛盾,或上游生產不足,或下游需求不夠,等等。
所以,控制住疫情,讓疫情能夠不再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傷害,并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加快復工復產,修復被疫情破壞的供應鏈,是目前世界各國必須做好的應對工作。中國已經做出了積極應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如何應對,仍是嚴峻挑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譚浩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