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創歷史新高,居民信貸收縮待改善
2020年3月貨幣數據的點評
全文共4362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文 伍超明宏觀團隊
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胡文艷
投資要點?
>> 1-3月國內社融增量為11.08萬億,同比多增2.47萬億;3月當月社融增量為5.16萬億,同比多增2.2萬億。受益貨幣環境持續寬松,企業復工復產加快以及企業補充現金流需求強烈,國內3月貨幣數據超預期向好,但疫情蔓延經濟下行壓力前所未有,企業和居民面臨的困難都未完全解決,4月貨幣寬松力度有望加大。具體來看:
社融:受益貨幣寬松、復工加快和企業現金流補充,社融創歷史新高,增速創19個新高。3月社融除信托貸款外,其他分項同比均改善,多點開花、超預期增長背后,原因有三:一是疫情沖擊下經濟下行壓力陡增,貨幣環境非常寬松,一季度流動性增速遠高于名義GDP增速;二是3月企業復工復產明顯加快,推動融資需求有所回升;三是受疫情影響,企業收入顯著下降,為緩解到期債務償付壓力、維持剛性支出,融資補血意愿強烈,如3月企業債券凈融資同比多增6407億元。
信貸:刺激以企業部門為主,居民信用收縮明顯。1-3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7.10萬億,同比多增1.29萬億。其中,受益貨幣加快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穩定就業大局,企業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多增12500和4700億元,為主要貢獻因素,且3月當月中長期貸款增量占一季度增量比重為65%,明顯加速;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減少4801和1200億元,信貸收縮明顯,反映居民消費需求顯著萎縮,加杠桿購房速度也明顯減緩。
流向:基建資金來源加快改善,房地產融資有所改善,但仍整體承壓。一方面,受益復工加快和貨幣寬松,1-3月與基建相關的政府債券、表外融資和其他部門貸款同比變化量,均較1-2月有所提升,表明資金明顯加快流向基建領域,且考慮到未來穩增長壓力仍大,上述趨勢持續可期。另一方面,疫情沖擊下,房地產融資全面趨緊,如1-2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下降17.5%,較2019年末大幅降低25.1個百分點,其中各資金來源分項均下降較多。往后看,國內寬松貨幣環境和“三穩”政策有利于部分頭部房企緩解融資壓力,但居民購房能力和意愿下降,房企融資或整體承壓。
>> M2增速創三年新高,主要源于3月基礎貨幣投放與貨幣創造提速,但M1僅微升,表明企業現金流改善有限。一季度基礎貨幣較去年12月出現下降,但3月份央行加大了基礎貨幣的投放速度、銀行貸款創造存款的信用貨幣創造機制也明顯提速、財政存款環比下降較多等,共同支撐M2大幅提高1.3個百分點至10.1%。預計4月受益貨幣寬松繼續加碼、企業繼續加快復工復產,M2或維持高位增長10%左右。3月M1僅小幅提高0.2個百分點至5.0%,源于單位活期存款增速并未大幅提升,表明受收入下降影響,企業現金流實際改善有限。
>> 貨幣寬松或全面步入快車道,4月將是黃金窗口期。面對不斷蔓延的全球疫情,年內經濟下行壓力前所未有,為奮力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央行將“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貨幣政策寬松黃金窗口就在當下。預計M2、社融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將貫穿全年,貨幣寬松優先使用“量”的工具,再貸款、再貼現等定向性精準滴灌增量、擴面可期;“價”上也會繼續降,降息+降準組合拳或繼續打出;節奏上會強化與財政就業政策的協同。
正文
事件:2020年3月份,社融增量為51627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22025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28500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11600億元;貨幣供應量M1、M2分別同比增長5.0%、10.1%,增速較上月末分別高0.2、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4、1.5個百分點。
一、社融創歷史新高,但居民部門信用收縮明顯
(一)社融:受益貨幣寬松、復工加快和現金流補充,社融創歷史新高
3月國內社會融資(簡稱社融,下同)增量為5.16萬億,同比多增2.2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社融口徑)、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分別同比多增10790、6407、2951億元,為主要貢獻因素,另除信托貸款外,本月其他社融分項也均同比有所改善(見圖1)。
本月社融多點開花、超預期增長,背后的支撐因素我們認為主要有三點:
一是疫情沖擊下經濟下行壓力陡增,貨幣政策逆周期調控加碼,貨幣環境非常寬松。如量的方面,3月社融存量增速達到11.5%,毫無疑問將顯著高于同期名義GDP增速;價的方面,年內央行累計下調7天期逆回購政策利率30BP,有效引導了國內整體利率的下行。
二是3月企業復工復產明顯加快,企業融資需求有所增加。如工信部數據顯示,截止3月28日,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98.6%,人員平均復崗率達89.9%,比3月1日分別提高3.6個和22個百分點,同期中小企業復工率也達到76%。
三是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融資補血的意愿強烈。受疫情影響,國內企業生產銷售活動經歷了短暫的停滯,收入流顯著減少,現金流斷裂風險有所增加,存量債務到期面臨較大的償付壓力。為緩解或防止違約,企業融資需求明顯增加,如企業債券凈融資明顯提速為此提供了重要佐證。1-3月國內企業債券凈融資達17700億元,同比增加8450億元,其中3月當月凈融資額高達9953億元,提速明顯。考慮到未來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債券違約風險將有所增加,預計后期債券發行有望繼續增加。
從累計數據看,1-3月社融增量為11.08萬億元,同比多增2.47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社融口徑)、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凈融資分別同比多增9607、8450和6341億元,為主要貢獻因素(見圖2)。因此,一季度社融增長的支撐因素與3月份基本一致。但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表外融資同比少增1447億元(見圖2),表明央行打擊金融亂象、防止金融體系內部風險大幅增加的意愿堅定。
(二)信貸:刺激以企業部門為主,居民部門信用收縮明顯
1-3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7.10萬億,同比多增1.29萬億。其中,非金融性公司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多增12500和4700億元,為主要貢獻因素;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減少4801和1200億元,收縮明顯(見圖3)。
具體看3月當月數據,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85萬億,同比多增1.16萬億。其中,非金融性公司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同比多增5651和3070億元,仍然是主要貢獻因素;居民部門貸款、票據融資、其他部門貸款均同比多增1000億左右,較上月小幅有所改善(見圖4)。
上述信貸數據,整體上傳遞出了兩個明顯的信號:
一是國內信貸支持著重向企業傾斜,且企業中長期貸款比重顯著增加。如一季度企業部門貸款增量超過了全部新增人民幣貸款,表明前期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正在顯現,貨幣政策重點穩住更多企業“基本盤”、穩定就業大局的意圖明顯。另外,3月當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3070億元,占一季度增量的65%,明顯加速(見圖5),表明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步入尾聲,支持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接替提供流動性為主成為貨幣政策的著力點,為企業提供更多中長期低成本資金顯得尤為迫切。考慮到2020年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時間緊、任務重,疊加海外疫情擴散蔓延加大國內就業壓力,預計貨幣政策方向不會發生改變,國內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可期。
二是居民部門信用收縮壓力大,消費需求較為疲軟。一方面,居民短貸金額已連續15個月出現同比降低,且降幅呈擴大趨勢(見圖6),這并非正常現象,反映出居民消費需求受疫情影響顯著萎縮,如1-3月國內汽車消費降幅達42.2%,較1-2月還擴大了0.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居民加杠桿購房速度明顯減緩,如反映購房需求狀況的居民中長期貸款,一季度同比下降1200億元,3月單月也僅同比增加133億元。因此,為穩定增長,消費的政策刺激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居民部門的信用收縮壓力也亟待緩解。
(三)流向:基建資金來源加快改善,房地產融資或整體承壓
受益復工加快和貨幣寬松,流向基建領域的資金環比明顯改善。如與基建相關的資金,即政府債券(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表外融資以及表內對其他部門的貸款(主要對應機關團體貸款,下同),1-3月同比變化較1-2月分別增加2951、1385和1120億元(見圖7)。考慮到海外疫情蔓延對國內外需沖擊明顯,且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預計基建補短板、穩增長仍不可或缺,流向基建領域的資金或持續改善。
房地產融資全面趨緊,居民購房意愿減弱或對其持續形成拖累。1-2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下降17.5%,較2019年末大幅降低25.1個百分點(見圖8)。其中,定金及預收款、自籌資金、個人按揭貸款、國內貸款均下降較多,降幅分別為23.9%、15.4%、12.4%和8.6%。整體上,短期房地產融資全面收緊,主要源于疫情沖擊。
往后看,國內寬松貨幣環境和“三穩”政策,有利于部分頭部房企通過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保證資金來源。1-2月受疫情影響,居民購房意愿下降,但3月份有所改善,如3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增加133億元,較2月份環比增加較多。合計占房地產資金來源比重超五成的個人按揭貸款和定金及預收款,有望隨著疫情繼續好轉和房地產市場回暖,有所增加。但由于國內外經濟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速降低,房地產銷售難以大幅改善,房企融資將整體承壓。
二、貨幣投放與創造提速致M2創三年新高,M1微升表明企業現金流改善有限
(一)基礎貨幣投放速度加快和貨幣創造提速,M2創三年新高
3月份M2增速較上月大幅提高1.3個百分點至10.1%(見圖9),創三年新高,原因有三:一是基礎貨幣投放增加,如一季度人民銀行出臺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政策(據央行公布數據,一季度已發放5832億元貸款),還有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共6000億元;二是新增貸款大幅增加,貸款創造存款的信用貨幣創造明顯提速,如3月當月信貸規模達到2.85萬億元,同比多增1.16萬億元,反映到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年內其他存款性公司總資產增速(見圖10)也維持回升態勢;三是金融機構投資活動增加,如商業銀行的股權投資、債券投資增速(見圖11)也維持回升態勢;四是財政存款下降7353億元,也會階段性導致商業銀行體系存款增加,有利于M2增速提高。
根據歷史經驗,2020年4月份財政存款環比回升,不利于M2增速回升,但隨著疫情防控向好、企業加快復工復產,4月是貨幣政策加碼的黃金窗口期,預計信貸增速、債券發行或均維持高位,利于M2穩定,預計4月份增長10%左右。
展望2020年,全年M2翹尾因素比2019年提高0.4個百分點(見圖9),有利于M2增速的提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前所未有,但全年仍要奮力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預計貨幣政策逆周期力度會持續加大,M2、社融高于名義GDP增速將貫穿全年,預計M2全年約增長10%左右。
(二)企業收入下降現金流改善有限,M1小幅提高0.2個百分點
3月M1小幅提高0.2個百分點至5.0%(見圖12),主要源于單位活期存款增速小幅增加,由2月的3.8%增至3月的4.1%。考慮到單位活期存款占M1的比重超80%,因此是主導M1走勢的關鍵。本月單位活期存款未隨信貸擴張而大幅提高,側面反映出企業現金流改善有限。受疫情影響,國內企業生產、銷售活動經歷了短暫的停滯,收入流大幅減少,信貸增加只能暫時緩解企業的資金短缺,并無法大幅增加企業收入。因此,要實現經濟正常運轉,全面復工復產、疊加需求的刺激顯得尤為迫切。
三、貨幣寬松或全面步入快車道,4月將是黃金窗口期
國內疫情導致一季度經濟已實質受損,三大需求均大幅下降,海外疫情蔓延,外需即將迎來第二波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前所未有。3月27日政治局會議和央行一季度例會均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央行例會專門強調“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政策對沖已全面步入快車道,貨幣政策寬松黃金窗口就在當下,M2、社融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將貫穿全年(見圖15)。具體來看:
一是“量”的工具更優先,側重運用定向性工具精準滴灌。受疫情沖擊影響,企業最缺的還是現金流,為恢復實體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目標,只能對癥下藥。但具體操作上,結構性定向精準滴灌依然是更優選項,預計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等工具會繼續頻繁使用,不排除其規模和優惠力度或進一步加大。支持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即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資金壓力、支持脫貧攻堅、支持抗疫保供、幫助受疫情沖擊較大行業企業存活下來。
二是“價”也會繼續降,降息+降準+定向降準組合拳或繼續打出。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從央行例會傳遞的信號看,上述目標主要還是通過降低LPR利率來實現。目前,降低LPR利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銀行讓利,即通過繼續壓降LPR與MLF之間的利差或直接降低MLF利率來實現。上述方式,若沒有其他配套措施配合,銀行息差均會收窄、盈利均會下降,考慮到目前銀行自身已面臨較大不良率增加的壓力,該路徑的空間實際上并不會特別大,強制推出或導致銀行信貸投放積極性下降。二是降低銀行成本,推動貸款利率下行。其中,全面降準和定向降準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低成本資金,有利于提高銀行信貸投放積極性,目前看還有一定空間。另外,不排除下調存款利率的可能性,如通過居民和企業適當讓出一點利息,保證銀行留有一定利差,實際上有利于覆蓋銀行呆壞賬風險,維持金融體系穩定;但再度使用基準利率,市場可能會出現利率市場化改革倒退的判斷,因此央行也面臨一些阻力,但我們認為特殊時期還是不能排除這一選項。因此,預計降息、降準、下調存款利率組合拳中兩項或三項或繼續打出的概率較大。
三是強化與財政就業政策的協同,加強國際宏觀政策的協調合作。從國內看,表現為加強與財政、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預計貨幣政策寬松和流動性投放節奏會與支持財政、就業政策發力密切相關。從全球看,表現為加強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這也是踐行G20會議上我國提出的重要建議,即“面對全球疫情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各國應該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
往期回顧
財信研究評1月貨幣數據:政策持續加碼刺激融資放量,疫情影響或在2月顯現
財信研究評2月貨幣數據:疫情影響加速顯現,信貸恢復依賴復工加快、逆周期加碼
財信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團隊簡介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推送報告由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提供,僅供本公司員工和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本公司當然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提供信息來源于公開資料,本公司對該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證。
本報告所載信息僅反映本公司初次公開發布該報告時的判斷,我司保留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補充、更正和修訂相關信息的權利,報告閱讀者應當自行關注相關的更新或修改。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報告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報告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報告作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報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所有表述是基于分析師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我司和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報告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為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本公司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