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面對疫情及未來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矽亞投資建議企業保持足夠的現金流,現金為王,以應對經濟下行和各種突發的風險
矽亞投資CEO 張蘭丁
目前,全球超過207個國家地區出現COVID-19新冠肺炎病例,確診人數即將突破200萬。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短期之內,疫苗研發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人員隔離,仍然是當期防止疫情傳播的有效方法,這導致全球經濟被動按下了暫停鍵。從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看,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衍生影響,其中,衍生影響持續時間長,對經濟不斷產生浪涌式沖擊。
疫情帶來七方面直接影響
矽亞投資認為疫情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七個方面的直接影響:
1、工商業經濟活動停滯、消費受到抑制
為控制疫情,中國最早采取隔離的積極應對策略,人員因為隔離而無法復工,企業因為疫情而無法復產,國內工商業活動停滯。2020年2月份,財新制造業PMI降至40.3,服務業PMI降至26.5,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020年3月,財新制造業PMI恢復至50.1,服務業PMI恢復至43.0。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擴散,超過30個國家采取“閉關鎖國”的措施,全球的工商業活動受到沖擊,尤其是服務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2020年3月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PMI均跌破50,服務業PMI跌至40以下,創歷史新低,各國PMI指數如下所示:
2020年3月主要經濟體PMI
數據來源:Choice
疫情爆發后,為控制疫情的蔓延,人們被迫居家隔離,群體性活動受到限制或禁止,商場、餐廳、酒店、影院等公共場所禁止營業,生活活動無法正常進行,消費受到抑制。2020年1-2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20.5%,是近二十年以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
2、全球貿易受到沖擊
2019年全球貿易量同比減少0.5%,出現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降,全球貿易增長放緩。2020年疫情突發,進一步降低全球貿易增速,受疫情影響,中國2020年1-2月出口總值累計增長-17.2%,進口總值累計增長-4.0%,進出口總值累計增長-11.0%,對外貿易受到嚴俊挑戰。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外貿企業開始有序復工復產,但隨著國外疫情的爆發,2020年3月中旬開始,國內外貿企業開始面臨訂單減少,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的問題,外貿企業面臨新一輪的挑戰。
以服裝行業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具有全球最完善的服裝產業鏈,全球80%的服裝在中國生產。因中國春節以及疫情因素疊加導致生產停滯,僅2020年2月,全球服裝紡織相關行業已遭受超15億美元的損失。
作為航運業領先指標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處于低位,2020年4月9日BDI指數降至635,較2019年12月24日的1090,下降41.74%。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
數據來源:Choice
3、全球供應鏈受到重創
全球疫情的爆發,打亂了供應鏈的正常運轉,給原本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帶來重大沖擊,全球供應鏈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受到重創。從供給端的角度來看,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大部分處于產業鏈的中上游;從需求端的角度來看,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貢獻了全球65%的終端需求。
目前,中國已是120多個國家的貿易伙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達到28.31%,中國正處于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也越來越深。疫情爆發后,人口流動、交通運輸受到管制,企業無法復工復產,無法提供其他國家所需的原料或中間品,供應鏈被迫中斷,需求國因無法獲取生產所需的生產原料,加上需求國本土生產原料庫存的有限性,需求國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控制,中國加緊修復供應鏈,但是全球疫情的擴散,各國防控措施的升級,各個國家被迫自我隔離,全球供應鏈被迫中斷,反過來又影響中國對國外中間品的需求,進而影響中國企業的生產,國內復工復產的難度加大。在全球供應鏈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均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全球生產只能被迫暫停。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是全球汽車零部件制造和出口國之一,日本是汽車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受疫情影響,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生產暫時停滯,汽車廠商不得不暫停本土的生產線,日產成為第一家受疫情影響而在日本停產的車企。隨著日本疫情的擴散,日本本土汽車零部件的供應也越來越困難,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的交貨期開始延遲,疫情開始沖擊到日本汽車產業的正常生產。數據顯示,歐、美、日、韓等汽車整車制造業國家,已有超過100家汽車工廠處于停產狀態,各國汽車產業遭受巨大損失。海外汽車產業遭受的重大沖擊,這種影響又傳導至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廠商。疫情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從零部件企業到汽車廠商再到零部件企業,影響范圍也從局部地區波及到全球,整個產業受到嚴重打擊。
4、資本市場動蕩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各國經濟活動受到抑制,不確定風險增加,影響了投資者信心,進而引發資本市場的動蕩,市場恐慌情緒蔓延,VIX指數在2020年3月16日達到82.69,超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最高值80.86。
2007年-2020年4月9日VIX指數
數據來源:Choice
2020年3月9日,美國股市開盤僅4分鐘標普500指數暴跌7%,觸發第一次熔斷,當日道指下跌2100點,跌幅7.79%,創2008年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成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美股首次熔斷后的第二次熔斷。隨后,在2020年3月12日,3月16日,3月18日美股又相繼發生3次熔斷。2020年初至今的69個交易日內,美股經歷了四次熔斷,開啟了市場巨幅波動的情況,道指6個交易日漲幅超過5%,5個交易日跌幅超過5%,8個交易日跌幅在3%-5%之間。
2020年1月-2020年4月9日道指收盤價
數據來源:Choice
2020年1月-2020年4月9日道指每日漲跌幅
數據來源:Choice
美股觸發熔斷,恐慌情緒蔓延至全球,全球股市暴跌。一個月的時間,美股最大回撤38.4%,超過美國歷史上11次經濟衰退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平均跌幅27.8%,經濟危機一觸即發。
5、失業人數激增
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到沖擊,各國失業人數激增。以美國為例,2020年3月,美國官方失業率達4.4%,失業人口增加135.3萬人至714萬人,創1975年1月以來美國失業人數最大單月增幅紀錄。因數據在3月中旬前完成的調查,因此還未能反映疫情爆發后的美國就業市場。
從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的情況來看,2020年1月-3月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總計1232.6萬人,其中3月新增人數達到1042.3萬人,而2008-2009年全年申請人數在2000-3000萬人,美國失業潮的速度十分猛烈,并且在呈不斷蔓延的趨勢,預計可能會超過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
美國1975年以來的失業率
數據來源:Choice
美國1975年以來的單月新增失業人數(萬人)
數據來源:Choice
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周)(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
從全球來看,國際勞工組織2020年3月7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33億勞動人口中,已有81%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其工作場所被全部或部分關閉。疫情將使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勞動人口總工時縮減6.7%,相當于1.95億名全職雇員失業。
6、對航空業、旅游業等服務性行業影響巨大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疫情對餐飲、零售、旅游、酒店、影視娛樂、交通運輸、制造業等行業造成了直接沖擊,而外賣、網購、線上教育、游戲、線上辦公、線上醫療、消毒類、防護類行業出現增長。
以航空業、旅游業為例:隨著各國防控措施的升級,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施航班停飛政策。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3月26日,全球超70家航空公司停飛所有國際航線,近60家航空公司全線停飛。全球航空業受到重創,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計2020年全球航空業的損失超過2500億美元。隨著航空公司現金流的枯竭,航空公司被迫進入倒閉潮。2020年3月5日,歐洲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英國Flybe航空宣布破產,成為受疫情沖擊而破產的首家航空公司。在資本市場,受疫情影響,航空公司股票大跌,2020年2月24日-2020年4月9日,美國四大航空公司股票平均最大回撤63.53%,其中:聯合航空76.63%,美國航空65.18%、達美航空65.51%、西南航空46.78%。
受疫情影響,旅游業全線暫停,春節出行訂單退改率超過80%,與旅游業相關的酒店、餐飲、景區等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回顧非典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從國內游來看,2003年中國國內旅游總花費3442.27億元,同比下降11.24%;從出境游來看,2003年出境游客流平均減少20%,其中赴美客流量減少達38.9%,旅游業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徹底回暖。聯合國旅游組織預計,2020年國際游客人數將下降20-30%。
7、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疫情導致全球各國均有人員死亡,截止2020年4月13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85萬,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1.43萬。國外累計死亡人數占累計確診病例的比例達到6.26%,這是疫情帶來的人員直接死亡。間接來看,疫情導致經濟衰退、企業關閉、失業率上升,尤其低收入人員是最易感染,也是最易失業的群體,病痛加上失業容易導致精神的崩潰甚至自殺。數據顯示,1929-1933年期間,美國的年自殺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新冠疫情給人們帶來了恐慌、焦慮、負面情緒,動搖了人們原有的安全感;長期來看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影響全社會的健康發展。疫情使全球人員面臨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各國出現的搶購潮就是人們對未來恐慌的直接反應。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槍支、酒精銷量在2020年迅速增長,失業率在疫情爆發后也迅速上升,這些都給社會的安定帶來了風險。
因為疫情,人們生活方式、意識的改變。疫情過后,人們會更加在意個人、家庭的健康以及日常的防護,戴口罩可能會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后續將產生多輪衍生影響
當世界將目光關注在疫情的當期直接影響時,甚至隨著新增確診病例的逐步減少而逐漸放松時,矽亞投資提醒,疫情對經濟將影響剛剛開始,后續將產生多輪衍生影響。
1、全球貿易受到二次沖擊,預計全球貿易降幅超過1/3
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外貿企業已陸續復工復產,但因海外疫情的蔓延和發酵,中國主要出口地區需求下降,中國外貿企業遭受二次沖擊,出口訂單銳減,甚至大量外貿訂單暫定或取消,許多外貿企業面臨零訂單的情況。另一方面許多復工的企業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原料或半成品,供應鏈中斷成為外貿企業面臨的另一挑戰。
因海外地區的恢復較中國普遍延遲2個月,因此,預計2020年下半年全球貿易才開始逐步恢復,但疫情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疫情持續時間越長,帶來的沖擊和不確定性就越大。
2、企業現金流承壓,中小企業大量消失,聚集效應增強
在中國,90%以上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隨著疫情的爆發,供應鏈中斷,復工延遲,生產經營無法正常進行,但是卻要承擔員工工資、租金等必要支出,資金壓力加大,再加上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較差,導致企業現金流不足。據調查,超過2/3的中小企業資金維持能力不超過2個月,34%的企業資金難以維持1個月。對于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企業,高額的成本支出導致這些企業無法支撐到市場恢復,紛紛倒閉。隨著疫情的緩解,市場需求開始恢復,在疫情中生存下來的大型企業開始獲得更多的訂單和資源,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強,但與此同時,高峰期問題成為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3、就業壓力增加,人員大量失業
受疫情影響,各國就業已經受到了第一輪的沖擊,失業人數激增,但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并不是短期的,疊加經濟周期的影響之后,對就業影響是長期持續的。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的衰退,全球需求萎縮,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小型企業面臨停業、倒閉,大型企業面臨降薪、裁員,這將進一步加大就業壓力。從歷次經濟危機后美國失業率來看,從經濟危機出現到失業率達到高峰,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1929年經濟危機開始時,當年美國失業率僅有3.2%,之后失業率迅速攀升,到1933年失業率高達25.2%,超過1500萬人員失業。同樣,2008年經濟危機開始時,當年美國、歐盟的失業率僅為5.8%、7%,美國失業率在2010年達到高峰9.6%,歐盟失業率在2013年達到高峰10.9%,隨后才開始下降。
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失業率
2006年-2019年美國歷年失業率
2006年-2019年歐盟歷年失業率
數據來源:Choice
4、全球供應鏈遭遇重大挑戰,格局將會改變
上世紀80年開始的全球化,逐步形成了現在全球供應鏈的格局,一是發達國家將原材料、零部件、中間品的加工等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形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產業分工;另一個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中的部分環節外包給其他國家的企業,形成全球化的產業鏈分工。全球性的疫情打破了這種平衡,全球供應鏈遭遇巨大挑戰。
從需求端的角度來看,人們被迫隔離,需求減少,雖然人們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但是其他需求則受到了抑制;隨著疫情的好轉,與人們“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性需求在疫情后可能會爆發。以2003年非典疫情作為參照,2003年3月疫情爆發后,消費增速開始下滑,到2004年1月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按照目前疫情的情況來看,預計下半年消費會爆發。但是大家卻忽略了,工業性需求不是短期內可以恢復的。
2003年-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Choice
從供給端的角度來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秩序,企業復工時間推遲,人員無法及時復崗,交通運輸受到影響,這對制造業的生產、物流、用工都產生了沖擊。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疫情影響了中國向其他國家的出口原材料、零部件或中間品,從而導致了其他國家的供應鏈中斷,導致本土的生產無法及時進行,比如,韓國的現代汽車,受疫情影響,來在中國的零部件供應中斷,使得現代汽車暫停所有在韓生產線。
參與全球供應鏈程度越深的行業,受到的沖擊越大。從出口行業分布來看,中國在家居、紡織服裝等行業的出口占全球的比例超過20%,80%的汽車零部件、70%的智能手機在中國完成。從進口行業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電子計算機、光學設備、電氣設備、原油等。
面對突發的疫情,企業開始審視本土的生產安全問題,全球供應鏈的格局將面臨重塑,以降低供應鏈風險,全球供應鏈朝更分散、更本地化的方向發展。
5、無論是疫情被動影響,還是各個國家為經濟發展采取主動對策,“去全球化”進程將加快
疫情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會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去全球化可以分為主動去全球化和被動去全球化。
主動去全球化主要是指制造業的回歸,流向海外的制造業逐漸回歸本土。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高端制造業開始向發達國家回流,全球產業結構進入調整期。
被動去全球化常因為特殊事件的出現,如戰爭、疫情、糧食安全等,為保障生產安全而導致。新冠疫情出現以后,各國開始考慮本土安全生產問題,以及產業鏈的安全分布,以降低突發事件對本國產業的影響。如:2020年3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要重建的一系列產業,如與公共衛生安全相關的產業,以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日本政府也宣布出資2億美金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
疫情降低了國家間的信任,如果這種信任持續降低,發達國家將擴大安全產業的邊界,制造業開始回流,這將導致中國企業面臨的外部市場將會萎縮,國外需求的減少,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
從短期來看,受益于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企業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但是從長期來看,因缺乏外部競爭,企業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潛能逐步喪失;為增強競爭力,企業的研發投入將越來越多,2019年中國500強企業的平均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重僅1.60%,未來研發收入的比重將大幅增長。
6、貨幣政策的疊加效應,導致經濟周期延長
疫情爆發以來,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各國開始出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穩定和刺激經濟發展。如美國宣布進入“零利率”時代,開始采取無限量化寬松政策;歐央行下調定向長期再融資項目利率區間;日本繼續維持現行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因貨幣政策具有快速傳導效應,其他國家紛紛出臺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調利率。雖然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短期的流動性問題,但卻無法支撐經濟的長期增長,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劇。
自1987年格林斯潘開啟了貨幣刺激政策的大幕,貨幣政策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刺激經濟發展、抑制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導致了大量的流動性過剩。
矽亞投資通過研究發現,美聯儲近五次加息周期中,從首次加息與衰退爆發間隔的時間平均35個月,最長時間43個月,最近一次,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宣布進入新一輪的加息周期,新一輪衰退出現在2020年3月,間隔50個月。在貨幣政策的疊加效應下,經濟周期延長。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目前全球經濟正處于康波周期的下降階段,疫情疊加經濟周期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預計本輪經濟需要2-3年的時間才能逐步消除影響;從長期來看,經濟修復的時間長達15-20年。
1929年大蕭條后,道瓊斯指數經過了22年的時間才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用了4年的時間恢復。
7、全球資本市場重新定價
疫情期間,資本市場動蕩不安,全球股市大跌,全球資本市場彌漫在恐慌的情緒之中,疫情過后,全球資產必然面臨一輪重新定價的過程。
為應對疫情對經濟沖擊的影響,各國紛紛推出量化寬松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除了貨幣政策,各國還通過采用補稅、收減免等方式扶持本國企業的發展,刺激本國經濟發展,尋找更大的經濟安全邊際。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發展,但是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量化寬松政策,將可能會引發各國之間的貨幣大戰,導致全球貨幣戰爭升級。
受疫情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2020年2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環比下降7.7%,創2018年12月以來的最大降幅。國際原油價格、糧食價格、鐵礦石價格都在低位震蕩,人們對避險資產需求的增加,導致貴金屬價格有所提高。隨著疫情的擴散,需求疲軟,未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仍處于波動狀態。
后疫情時代企業需要明確現金流第一的生存策略
疫情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面對疫情及未來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矽亞投資建議企業采取以下對策:
保持足夠的現金流,現金為王,以應對經濟下行和各種突發的風險。國外企業通常會儲備12-18個月現金流應對各種危機的沖擊,而中國的企業通常只有2-6個月的現金流儲備,因此,企業要加強現金流的儲備。
加強企業柔性管理,應對即將出現的高峰期問題。隨著中國的疫情得到控制,企業已經陸續復工復產,但是因全球疫情的蔓延,海外需求萎縮,因海外疫情較中國疫情延后2個月左右,預計下半年,企業將面臨高峰期問題,因此,企業需要加強柔性管理,提前做好生產安排,與供應商、客戶提前溝通協調需求,降低高峰期問題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提前做好人員規劃和儲備,解決高峰期帶來的招工難及人員需求不足問題。高峰期問題將會給企業的人員招聘帶來麻煩,企業可能會面臨有訂單但因人員缺乏而訂單無法完成的問題。因此,企業除了要提前安排好高峰期應對的問題,還要做好人員需求、招聘及儲備計劃,應對高峰期帶來的人員不足問題。
經濟調整階段,是企業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期,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的內部管理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以應對市場波動帶來的各類問題,抵御各種沖擊。
面對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制定清晰的戰略規劃能夠幫助企業精準決策,減少資源錯配和浪費。
研發是保持企業持續增長的動力,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投資時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