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2008年金融危機時,股神可是一點也不安靜。
2008年成功抄底
時間回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美股在10個月內大跌逾40%,標普500指數曾由近1600點暴跌至不足700點,市場驚慌失措,投資者們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對后市的展望極其悲觀。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然而,巴菲特卻在一致悲觀中活躍起來。
2018年10月16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名噪一時的《Buy American I Am》,以極其簡潔的文筆和深邃的思維向投資者表明自己對美國的信心,并聲稱自己在大跌中一直建倉做多美國。
事后看,不得不承認巴菲特對美國的信心是正確的。雖然短期并沒有抄到最低位,但中長期來看,美股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漲得更高了。巴菲特在其中不僅獲利頗豐,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起到提振市場信心的風向標作用,可謂名利雙收。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對比之下,2020年美股大跌之際,巴菲特并未發表積極評論,只是在暴跌時接受過一次采訪表示“活久見”,稱市場頻繁大跌熔斷是被原油和新冠疫情的“組合拳”打暈了,并未對后市作出明確評價。
2008年挺身而出,2020年為何默然不語?
早在美股暴跌前,就時不時有人跳出來嘲諷一下巴菲特,指責股神在美股最長時期持有大量現金,“錯失”了獲取超額收益的良機。
然而,沒過多久,疫情和原油的組合拳就讓美股三大指數一度暴跌超30%,巴菲特創新高的現金持倉突然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一時之間,大家都在關心股神什么時候會將巨額現金用于抄底。不過,目前市場還沒有傳來巴菲特重倉抄底的消息,僅有的交易也只是對之前小倉位持有的紐約梅隆銀行和達美航空進行了一次追漲殺跌。
圖片來源:公開網絡
現在市場仍然在恐懼之中,而奉行“別人恐懼我貪婪”的巴菲特卻還未重倉出手,原因為何?
猜想一:美股還未跌到位?
從下跌幅度看,即使按照最低點計算,三大指數跌幅也僅在30%左右。相比之下,美股曾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分別錄得49.1%和56.8%的跌幅。從歷史角度看,或許巴菲特是認為目前僅30%左右的最深跌幅還不夠,判斷未來還會有更低點,因此仍然持有現金繼續等待。
除了整體指數或許未跌到位之外,美股目前的市盈率估值仍然不算太低估。雖然經歷了一次大的回調,但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比還是要貴一些,并且在過往20年歷史角度看,市盈率也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銀河證券
猜想二:對美國經濟和企業前景缺乏信心?
先從經濟基本面角度看,目前美國因為疫情的影響暫停了絕大部分的生產活動,相當于對整個經濟按下了暫停鍵。然而,美國從未經歷過如此徹底的經濟中止過程,盡管美聯儲宣布無限量寬松,但對美國經濟基本面造成的傷害仍然是難以估量的。
此外,美國企業的盈利前景也值得擔憂,這或許是巴菲特很長時間持有巨額現金的原因。根據相關統計,美國企業的稅前利潤早在2014年就達到了高峰,并在2015年開始便停止了增長。不少分析師認為,美國股市在2014年之后的牛市缺乏企業利潤支撐,主要是減稅、美聯儲降息以及企業借債回購等因素推動了美股的“非常規繁榮”。
因此,巴菲特遲遲不出手,也許是對美國經濟和企業的基本面缺乏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曾多次表示對宏觀經濟不感興趣,在投資上只關注具體企業的業務表現,或許是企業利潤的長期萎靡使得巴菲特止步不前。
猜想三:健康問題?
此前曾傳來巴菲特女兒因出現新冠肺炎癥狀,正在自我隔離的新聞。這里僅僅只是腦洞猜測,巴菲特也許是因為健康上的問題暫緩了買入進程。畢竟已經將近90歲的巴菲特,目前已經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一旦染上新冠肺炎,或將面臨比普通青壯年高得多的健康風險。
圖片來源:公開網絡
打算抄底?不妨等待巴菲特入場再跟進!
目前,已經有很多投資者開始抄底美國股市,認為美股已經開始觸底反彈。然而,大多數投資者對于美國目前面臨的損失難以進行正確的估計,很難判斷未來的美國股市是會繼續反彈,還是因為新冠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進而繼續下挫。
從資金安全的角度看,不妨考慮等待股神入市后再跟進抄底。畢竟過往的戰績顯示,當巴菲特抄底后往往都還有更低點,例如2008年,巴菲特發布《Buy American I Am》后,標普500指數仍然進一步下挫了24%至666點左右。從過往案例看,或許目前的美股還未到大底,投資者可以考慮在巴菲特宣布入場后再跟進,從資金安全和收益角度看或許都是更好的選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不代表華盛的立場,不構成華盛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并于需要時咨詢專業人士意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美股情報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