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發生,對區域經濟不可避免地將產生一系列的沖擊,關鍵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灣區金融主力軍作用,為企業抗疫和復工復產注入活水尤為重要。交通銀行(601328,股吧)廣東省分行結合廣東區域發展特色與政策導向,全力以赴保障優質金融服務,努力為大灣區區域競爭優勢、支持大灣區建設探索新經驗、貢獻新智慧。
共享平臺,打造灣區建設共同體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創新能力最優的區域之一,金融市場完善、核心要素不斷聚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差異化發展,為構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提供了便利。廣東交行充分依托交銀集團三地、四分行、多機構的布局優勢,持續加強與灣區內政府、同業、企業交流合作,并以此為突破口打開業務發展新機遇,持續加強與灣區內政府單位、金融同業、客戶企業合作,先后與中山市、肇慶市、廣州四區、越秀集團、南航集團等達成超3600 億戰略合作意向;探索跨境協同聯動工作機制,聯合交行深、港、澳分行等灣區機構,舉辦粵港企業金融論壇、灣區專題研討會、粵深港澳聯席會議等活動,共建金融服務大灣區建設新格局。2月,廣東交行與肇慶市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綠色金融、高端制造業、普惠民生等領域達成600億元戰略合作意向,為肇慶加快融入大灣區建設、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繼續探索交行經驗、貢獻交行力量,攜手開創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合作新局面。2020年一季度該行投放大灣區的對公貸款增幅近20%。
先行先試,探索金融服務模式新經驗
大灣區核心金融圈的發展一方面有賴于與實體產業的融合,另一方面是與多種金融資源的融合,通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實現需求端不斷升級換代,進而推進金融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廣東交行積極發揮大灣區先行先試優勢,加快業務創新突破,先后落地全國首單服務小微資產證券化“債券通”、依托南沙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平臺優勢,成功辦理全國首例中資銀行境外分行不動產抵押項下跨境融資、省內首筆市場化債轉股等項目,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堅持用好用活總行專項政策,聯動交行香港分行、澳門分行、交銀國際,積極推進首筆跨境組建QFLP基金,落地5億元用于大灣區內教育產業建設,并以此加快復制推廣,儲備港口、高速、能源等基建工程近50億元QFLP基金項目。主動擁抱金融科技,探索打造“金融+場景”智能服務新模式,深化“總分聯合”項目建設機制,聯合開展“跨境資金管理”重大項目,成功投產兩期功能,為一批知名跨國集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全球化現金服務;瞄準“國企戰略重組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大灣區產業整合、上市公司再融資、本土跨國集團全球化”四大主要關鍵領域的并購業務。
突出重點,突破核心金融圈發展新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地區,三類貨幣,三種制度,對金融服務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廣東交行充分發揮交銀集團國際化、綜合化優勢,全面加強與交行香港分行、子行,澳門分行,交銀國際,交銀保險,交銀理財等機構聯動,積極推動建立區域內跨分行一體化合作模式。推出“粵港商事登記銀證通”、“粵澳商事登記銀證通”,簡化港澳投資者前往廣東開辦企業的注冊流程。推進“科技賦能”,依托交行香港分行、澳門分行推進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快速實現集團客戶多個地區的資金快速調撥和管理。全面打造“資金+資產”的交易體系,把貿易融資資產、國內證資產,銀團資產、不良資產等作為標的物,在監管合規的范圍內促進不同資產在灣區內的合理流動,推動企業實現多元化籌資方式。協調資源開拓業務藍海,推出外匯衍生產品人民幣利率期權、“外貿貼心貸”、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措施等新型業務,順應政策紅利,搶占先機。利用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新政為企業辦理一次性外債登記及賬戶開立業務,備案金額達30億。
協同作戰,開創一體化服務新局面
要進一步強化灣區核心金融圈建設,灣區內各金融機構的一體化協同必不可少。在灣區核心金融圈建設取得初步進展的同時,廣東交行強化境內外協同,積極發揮集團全牌照優勢,做優跨境金融,打造“資產+資金+結算”跨境全產品鏈條服務,成功中標廣州地鐵境外債全球協調人資格,成為唯一承銷公開及定向兩種債券的銀行;落地某集團企業“百億資金池”項目,為多個中外500強企業提供了跨境銀團融資服務;聯合總行卡中心發行大灣區主題信用卡,開啟灣區居民支付新方式。同時,廣東交行積極發揮轄內“1+7”灣區金融布局優勢,打造立體化作戰部隊,針對地方債業務,組建“部門+分支行+大客戶部”的地方債專業團隊,為全省15地市、超1414個項目、金額3567億元的專項債提供財顧服務,成功與15家地市、廣州9區簽署財顧協議,新增一批土儲中心、征拆辦、大型施工單位、醫院等優質政府類預算單位和國企客戶,形成了“一點突破、全面開花”的協同作戰新局面。
灣區夢引領我們并肩戰“疫”。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將繼續發揮交銀集團的平臺、渠道和牌照優勢,以國際化、綜合化的灣區金融服務,全力以赴保障企業復工復產,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貢獻堅實金融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