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訊 科大訊飛(002230,股吧)近日發布財報,2019年,公司營收達到100.79億元,同比增長27.3%,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歸母凈利潤也增長51.12%至上市以來新高的8.19億元。
但至少有7.25億來自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相當于當期利潤的90%。營收增長同時,2019年末科大訊飛應收賬款也增至50.87億,相當于總資產的1/4,較年初的33.39億元大增52%;另一方面,科大訊飛2018年開啟國際化市場,目前仍經營慘淡,2019年其國外地區營收僅為0.83億元,占比0.82%。
此外,由于疫情影響,科大訊飛2020年一季度出現了上市13年以來首次虧損,期內實現營收14.08億,同比下降28%;單季凈虧損1.31億,比去年同期下降229%。管理層將虧損原因歸結為本次新冠疫情較大程度上延緩了公司一季度項目的實施、交付、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因此也影響收入的實現進度。
政府補助仍是外界的關注焦點
科大訊飛對政府補助的依賴一直都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市場對其盈利能力的質疑不絕于耳。根據其年報顯示,科大訊飛的利潤依然高度依賴政府補助,當年科大訊飛獲得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4.12億元,占比高達50.3%。
根據近幾年數據來看,2015年-2018年,科大訊飛凈利潤分別為4.25億元、4.84億元、4.35億元、5.42億元,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10億元、1.28億元、0.77億元、2.76億元,政府補助占凈利潤比例分別為25.9%、26.4%、17.8%、50.9%,由此可見,政府補助在利潤構成中所占比重一直不低。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規定,政府補助計入非經營性損益,即不屬于企業正常情況下的經濟利益流動。這意味著,如果凈利潤過度依賴補貼,哪天補貼斷流,企業盈利能力將受重創。
對科大訊飛來說,政府補貼的不確定性始終是懸在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上市以來,科大訊飛幾乎每一年的非經常性損益都有一欄政府補助,這部分非經常性損益對科大訊飛意義非凡,但斷供的風險始終存在。一旦政府補助大幅下降甚至取消,對科大訊飛的盈利能力將產生巨大考驗。
如果剔除掉政府補助,過去五年科大訊飛的歸母凈利潤分別是2.78億、3.04億、2.85億、2.57億和0.95億,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
應收賬款大幅增加 董事長連續減持套現
歷年財務數據顯示,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合計的公司經營性應收款項占比常年保持高位。由于公司相對政府及大型企業而言議價能力較弱,長期以來被客戶通過經營性應收款項的形式“砍價”。2015年—2018年,科大訊飛應收賬款分別為14.3億元、17.98億元、25.52億元、33.89億元,占當期營收比重分別為57.18%、54.16%、46.87%、42.81%;2019年,應收賬款占營收的比重甚至達到了50.47%、
科大訊飛2019年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為50.87億,比期初增長52.36%;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達到25.31%,比期初增加3.63%。
應收賬款大幅增加的同時,科大訊飛壞賬造成的損失也在大幅增加。2019年期末,科大訊飛計提的壞賬準備增至5.72億,比2018年期末增加2.7億。相應2019年度科大訊飛的信用減值損失額為2.24億,而2018年度科大訊飛資產減值損失總額只有8300萬元。
2019年報告期末,董事長劉慶峰持有科大訊飛約1.19億股份,相比期初,劉慶峰減持3900萬股份;2020年第一季度末,劉慶峰持有股份下降到約9785萬股,再度減少2130萬股;累計減持6030萬股,持股比例下降0.97%,按52周最低的股價27.84元來算,套現接近17億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