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0年中國財政將兼顧“消費型/投資型”,相比2008年,更加傾向“消費型”財政。尋找潛在利潤率驅動的科技制造/消費細分領域。
戴康/文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流動性危機+油價暴跌,各國財政刺激政策的力度已經超過2008年。從財政刺激政策的規模來看:G20峰會達成了全球5萬億美國的財政刺激政策;從財政政策規模占GDP的比重來看: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制定的財政刺激的規模占比也明顯高于2008年(但中國尚未明確出臺財政刺激政策的規模)。
財政刺激政策可以分成“消費型”“投資型”。“消費型”財政多屬于順周期政策(提升利潤率以改善ROE),“投資型”財政多屬于逆周期政策(加杠桿以改善ROE)。
預計中國財政政策將兼顧“投資型”和“消費型”。第二產業(地產/基建)的產業鏈更長,更有利于“穩增長”;第三產業(消費/科技制造)的產業鏈較短,“穩增長”效果略差,但就業貢獻率更高,更契合“保就業”的政策目標。
“投資型/消費型”兼顧的財政政策,較難帶來資本市場的V型反轉,A股“盈利底”后延續金融供給側慢牛。2008年11月初,中國出臺“4萬億”刺激政策,而A股從10月末即開始反彈,“投資型”財政刺激對經濟和股市的效果都很迅速;而反觀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美日歐等國,“消費型”財政刺激出臺后,對經濟的拉動力相對有限,資本市場的反應也有較長的滯后性。
相比2008年,中國財政將更加傾向“消費型”財政,所以要尋找潛在利潤率驅動的科技制造/消費細分領域。
消費方面:國內需求擴張,消費刺激優化利潤率——商貿、食品、醫藥。
年初至今,中央和省市級消費政策持續加碼,大多涉及消費細分領域。得益于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改革,商貿/食品/醫藥的行業集中度都有明顯抬升。同時,龍頭公司也在積極進行產能擴張,進一步擴大市占率。在較高的集中度和市占率水平下,隨著“消費型”財政刺激進一步加碼,需求的改善將帶來龍頭公司利潤率的顯著抬升。
科技制造:政策扶持加碼,制造升級改善利潤率——半導體、裝備制造。
2020年政策兼顧傳統+新興消費,與新興消費相關的科技制造業,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將迎來盈利結構(抬升利潤率)趨勢性優化。對比中美兩國各細分行業的利潤率水平,可以看到,中國科技制造業的利潤率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多數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位置,產品的附加值(利潤率)也相對較低。潛在的產業扶持政策,將從供需兩端改善科技制造的盈利能力,當前利潤率偏低的半導體、裝備制造等細分行業,盈利能力(尤其是利潤率水平)有望顯著改善。
疫情全球蔓延,海外供應鏈受阻,國產替代相關行業的利潤率將間接抬升。隨著中國技術水平快速追趕甚至后來居上,在部分進口依賴較強的品類上,中國產品已經具備一定的替代能力,海外供給的減少則會加快“國產替代”的步伐,具有替代能力的行業迎來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同步提升的良機,尤其是半導體和裝備制造等領域。
那么,這些消費制造行業的估值水平是否合理呢?
當前多數消費/制造的相對估值并不低。根據廣發TTM估值數據庫,我們測算消費/制造細分行業所處的估值分位(2010年以來),可以發現,除了商業貿易以外,其他的消費/制造細分行業的估值水平大多處于歷史中位數及以上的位置。
但當前多數消費/制造的細分行業的估值水平仍相對較低。截至4月15日收盤,2020Q1創業板的預計預告披露率已達100%,2019Q4A股整體的披露率也已超過50%。將預告凈利潤納入估值體系,調整過后,商貿零售、醫藥生物、半導體、裝備制造等行業的估值分位都處于歷史中位數以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市場周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