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恒大研究院 馬家進 華炎雪 梁穎
事件
中國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3.9%,預期1.8%,前值-1.1%。
1-4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10.3%,預期-9.65%,1-3月同比-16.1%。
1-4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3.3%,1-3月同比-7.7%。
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7.5%,預期-7%,前值-15.8%。
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0900億元,預期21618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17000億元,預期13033.3億元;M2同比11.1%,預期10.1%,前值10.1%。
4月出口(以美元計)同比3.5%,預期-16.5%,前值-6.6%;進口(以美元計)同比-14.2%,預期-13.1%,前值-0.9%
4月CPI同比3.3%,預期3.75%,前值4.3%;PPI同比-3.1%,預期-2.6%,前值-1.5%。
解讀
一、經濟加快恢復,“新基建”投資大幅回升,外需嚴峻
1、4月中國經濟延續3月以來恢復勢頭,生產、基建投資恢復較快,消費、制造業投資恢復較慢
國內疫情防控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復工復產復市扎實推進。4月當月工業增加值同比3.9%,較3月回升5.0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0.8%,較3月回升10.3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同比7.0%,較3月回升5.8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同比-6.7%,降幅較3月收窄13.9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含水電燃氣)同比4.8%,較3月回升12.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7.5%,降幅較3月收窄8.3個百分點。
2、海外疫情大流行,國內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
1)需求恢復弱于生產,外需持續惡化。4月制造業PMI新訂單指數為50.2%,較3月下降1.8個百分點,低于生產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為33.5%,較3月下降12.9個百分點。
2)供大于求,庫存持續上升,通縮風險加劇。4月制造業PMI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9.3%,較3月繼續上升0.2個百分點,創2013年1月以來新高;出廠價格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為42.2%和42.5%,較3月下滑1.6和3.0個百分點。4月CPI同比3.3%,較3月下降1.0個百分點;PPI同比-3.1%,降幅較3月擴大1.6個百分點。
3)企業盈利和居民就業收入預期低迷抑制制造業投資和消費反彈。4月工業增加值、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同比均為正增長,但制造業投資同比-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7.5%,反彈力度較弱。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0%,較3月上升0.1個百分點。
3、貨幣政策寬松信貸社融放量,財政政策積極“新基建”投資大增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財政貨幣政策持續發力,有效緩解了經濟下行壓力,做好“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和“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4月信貸社融超預期放量,社融同比多增1.42萬億元,存量增速12%,創2018年5月以來新高。從社融結構看,信貸大幅多增、企業債放量發行,構成主要支撐。新增人民幣貸款1.62萬億元,同比多增7506億元。4月M2同比增長11.1%,環比大幅提升1個百分點。
4月基建投資同比4.8%,較3月回升12.8個百分點;PMI建筑業新訂單指數為53.2%,較3月回升4.8個百分點;鋼材和水泥產量同比分別為3.6%和3.8%,較3月上升3.7和22.1個百分點;挖掘機銷量同比59.9%,較3月上升48.3個百分點。
4月份以來,重慶、貴州、湖南等地集中開工一批“新基建”項目,涵蓋5G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等領域。高技術制造業生產和投資加快。4月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0.5%,較3月加快1.6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25.7%、22.2%,大幅加快15個百分點以上;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9.7%。高技術制造業中,生物藥品制品制造業投資增長18.3%,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5.4%,專用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4.6%;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8.0%、25.6%、12.5%。
4、“新基建”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面對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深度衰退、中美貿易摩擦、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挑戰,中國選擇了“新基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
新基建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最簡單有效辦法,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當前的中國和以前的美國都是超前新基礎設施建設的受益者。
新基建經濟學是應對經濟金融危機的一次思想革命,人類社會認知的一大進步。我們長期旗幟鮮明倡導,在2020年2月28日發布《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報告,全網相關轉發閱讀數億,“新基建”成為年度最大熱搜,引爆市場廣泛關注和業界大討論。各界對新基建的呼聲很高,并最終從學術討論走向社會共識和國家戰略,中國推出以新基建領銜的擴大投資消費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參考:2018年7月《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2019年12月《該出手了,財政優于貨幣:2020年政策建議》,2020年2月《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3月《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等)。
二、工業生產穩步恢復,高技術制造業生產加快
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3.9%,較上月大幅上升5.0個百分點,環比增長2.3%。與微觀數據相印證,4月發電量同比0.3%,較上月上升4.9個百分點;挖掘機銷量同比59.9%,較上月上升48.3個百分點;六大發電集團耗煤量同比-13.1%,較上月上升7.0個百分點。5月15日,耗煤量達去年同期(農歷)的108.8%。
復產水平普遍提高,工業生產逐步恢復。1)高技術制造業生產加快。4月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0.5%,較上月加快1.6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增長25.7%、22.2%,大幅加快15個百分點以上;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9.7%。2)裝備制造業明顯改善,汽車生產大幅回升。4月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上月為下降3.6%。其中,汽車制造業增長5.8%,而上月為下降22.4%;專用設備、儀器儀表、電氣機械、金屬制品、通用設備行業均由負轉正,增速在7.5%-14.3%之間;計算機電子、鐵路船舶航空航天業分別增長11.8%、5.7%,連續兩個月加快。3)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原材料類行業回升較快。4月非金屬礦物開采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同比增速由負轉正,分別增長5.5%、4.2%;有色、鋼鐵、化工分別增長6.9%、4.6%、3.2%;水泥、粗鋼產量同比增速均由負轉正。4)醫療防疫物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4月醫療防疫物資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口罩產量同比增長12倍,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酒精產量增長50%以上。
三、投資同比由負轉正
4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當月同比0.8%,較上月上升10.3個百分點,環比增長6.2%。1-4月固定投資累計同比-10.3%,降幅較1-3月收窄5.8個百分點。分地區看,1-4月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投資累計同比分別為-7.3%、-20.3%、-4.5%和-7.5%,降幅較1-3月收窄5.0、7.5、6.3和6.7個百分點。分投資主體看,1-4月國有控股和民間投資累計同比分別為-6.9%和-13.3%,降幅較1-3月收窄5.9和5.5個百分點。
1-4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下降3.0%,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1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降幅小7.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中,生物藥品制品制造業投資增長18.3%,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5.4%,專用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4.6%;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8.0%、25.6%、12.5%。
四、房地產銷售回暖,房企拿地積極性提高
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2.1%,降幅較上月收窄12.0個百分點。主因地方因城施策、項目批量推新疊加LPR房貸利率下行,前期被抑制的購房需求陸續釋放。1)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4月份各地房地產支持政策繼續多發,包括公積金、落戶、土地款緩交和預售加快等;2)疫情沖擊逐步消散,商品房項目集中推新入市,增加供應;3)利率下行,4月5年期LPR較3月下行10BP。
4月房地產投資同比7.0%,較上月上升5.8個百分點,土地購置為主要支撐。1)4月各地加大優質地塊供應疊加地方降低保證金比例、延遲入地出讓金付款時限等穩定土地市場政策,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增長13.8%,較上月上升26.0個百分點。中指院統計4月300城住宅用地成交平均溢價率為18%,較3月上升4個百分點。2)4月新開工和竣工面積同比分別為-1.3%和-8.8%,較上月變化9.1和-7.0個百分點。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逐步釋放、地方加大優質土地供應、推進新型城鎮化、老舊小區改造等,將支撐房地產投資。
五、制造業投資低迷,高端制造業是亮點
4月制造業投資當月同比-6.7%,降幅較上月收窄13.9個百分點。消費和除防疫物資外的出口仍疲軟,企業投資意愿仍不強,4月制造業投資邊際改善,但同比仍負。1-4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18.8%,降幅較1-3月收窄6.4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除高端制造業外,多數行業投資增速低迷。1-4月醫療制造和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分別為-2.7%和1.1%,好于制造業投資整體,較1-3月回升9.2和11.3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投資累計同比-9.7%,較1-3月上升1.9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27.9%)、紡織(-32.5%)、通用設備(-25.1%)、汽車制造(-22.9%)和運輸設備制造(-26.2%)等行業投資增速均低于制造業投資整體。
六、基建投資回升明顯,政策加碼,各地紛紛發力“新基建”
4月基建投資(含水電燃氣)當月同比4.8%,較上月大幅回升12.8個百分點。基建資金充裕,前兩批提前下達的專項債額度已基本發行完畢,資金逐步落實到項目中。1-4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8.8%,降幅較1-3月收窄7.6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電熱燃水領先,交運倉儲是主要拖累。1-4月電熱燃水投資累計同比7.6%,較1-3月上升5.6個百分點;1-4月交運倉儲投資累計同比-12.1%,降幅較1-3月收窄8.6個百分點,其中1-4月鐵路運輸投資累計同比-16.1%。
政策不斷加碼,第三批專項債額度下達,基建投資后續有望穩定回升。1)第三批專項債額度下達,5月專項債迎來發行高峰,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年初已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1.29萬億元基礎上,再提前下達1萬億元專項債新增限額。21世紀經濟報道稱棚改專項債將恢復發行,部分地方已在梳理棚改專項債項目清單。2)當前全國鐵路里程距離“十三五”目標仍有差距,或加碼鐵路投資。截至2019年末中國鐵路營業里程超13.9萬公里,但距離《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中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萬公里的目標仍有差距。據《安徽日報》4月20日報道,今年安徽省將進一步加大鐵路建設投資規模。3)各省重點項目繼續集中開工,新基建加速啟動。4月各省繼續集中開工重點項目,例如4月15日安徽省集中開工270個總投資額超1500億的重點項目。4月份以來重慶、貴州、湖南等地集中開工一批新基建項目,涵蓋5G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等領域。隨著施工項目數量和強度的提升,基建投資有望加快。
七、消費反彈較弱,保就業是關鍵
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和實際同比分別為-7.5%和-9.1%,降幅較上月收窄8.3和9個百分點。刺激汽車消費政策發力推動汽車消費由負轉正,剔除汽車后消費同比-8.3%。從消費品類看,餐飲消費恢復弱于商品消費,商品消費中必需消費品維持高增速,升級類消費品、地產相關消費和汽車等非必需品消費降幅有所收窄。餐飲和商品消費同比分別為-31.1%和-4.6%,降幅較上月收窄15.7和7.4個百分點。糧油食品和飲料類消費同比分別為18.2%和12.9%;汽車消費同比為0%,較上月上升18.1個百分點;家電音像、家具、建筑裝潢消費同比分別為-8.5%、-5.4%和-5.8%,降幅較上月收窄21.2、17.3和8.1個百分點;金銀珠寶、服裝和化妝品消費同比分別-12.1%、-18.5%和3.5%,較上月上升18.0、16.3和15.1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嚴峻,居民收入下滑,制約消費反彈。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0%,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44.3小時,較上月減少0.5小時。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和實際同比分別為0.8%和-3.9%,較2019年下降8.1和9.7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
八、出口短暫回升,外需疲軟,未來形勢仍嚴峻
4月中國出口(以美元計,下同)同比3.5%,較上月大幅上升10.1個百分點。主因前期積壓出口訂單持續釋放、防疫物資出口增加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數。分出口產品看,防疫物資出口激增。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和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分別為49.4%和50.3%,較上月大幅上升55.7和48.3個百分點。3月1日至4月30日,中國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712億元(約101億美元)。此外,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分別為10.9%和5.5%,較上月上升18.4和14.4個百分點,反映前期積壓訂單陸續釋放。分經濟體看,對主要經濟體出口均有所回升。對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4月出口同比分別為2.2%、-4.5%、33.0%和8.4%,分別較3月上升23.0、19.7、34.4和7.0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同比4.2%,持續正增長。
4月中國進口同比-14.2%,降幅較上月擴大13.2個百分點。主因海外生產收縮、國內庫存積壓以及去年同期高基數。分進口產品看,大宗商品是主要拖累。農產品(000061,股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大宗商品進口同比分別為5.7%、4.3%、-2.7%和-30.4%,分別較3月下滑11.6、4.1、7.2和24.0個百分點。其中,進口原油和銅量價齊跌,進口金額同比分別為-49.3%和-5.2%,較上月下滑39.5和9.7個百分點。
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和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增大,出口承壓。1)4月下旬,美歐陸續出臺復工政策,但病例基數較大,復工基礎并不牢固。2)全球經濟衰退。4月全球綜合PMI(26.5%)較3月下行12.7個百分點,再創2009年以來新低;美歐日制造業PMI分別為41.5%、33.4%和41.9%。貿易風向標韓國4月出口同比-24.3%。3)中美經貿關系緊張,5月7日美國共和黨成立“中國工作組”并稱“中國的掩蓋導致疫情發展到目前危機”,5月8日在福克斯新聞網節目專訪中稱與中國正經歷艱難時刻,仍未決定如何處理中美貿易關系。
九、貨幣財政政策持續發力,信貸社融超預期放量
4月社融同比多增1.42萬億元,存量增速12%,創2018年5月以來新高。貨幣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助力社融超預期多增。從社融結構看,信貸大幅多增、企業債放量發行,構成主要支撐。新增人民幣貸款1.62萬億元,同比多增7506億元;表外融資新增21億元,同比多增1446億元;新增股票融資315億元,同比微增53億元;新增企業債券融資9015億元,同比大幅多增5066億元;新增政府債券3357億元,同比少增1076億元。從信貸結構看,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環比提升,但制造業及中小企業仍需政策支持渡過難關。新增企業貸款9563億元,同比多增609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分別多增1355億元、2724億元、2036億元。
4月M2同比增長11.1%,環比大幅提升1個百分點,銀行信貸投放和購債發力。從結構來看,企業存款增加1.17萬億元,同比多增1.34萬億元;居民存款減少7996億元,同比多減1748億元;財政存款增加529億元,同比大幅少增4818億元;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增加8571億元,同比多增5786億元。M1同比增長5.5%,環比回升0.5個百分點,實體交易性需求逐步恢復。但M1-M2剪刀差連續3個月收窄,企業存款活期化程度下降,投融資意愿仍然不高。
十、CPI繼續回落,油價暴跌,PPI通縮
4月CPI同比3.3%,較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環比-0.9%,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國內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經濟下行壓力仍大,信心不足,需求低迷。食品和油氣價格下跌拖累CPI環比繼續下降。食品中,生豬產能加快恢復,豬肉供給持續增加,價格繼續下降7.6%,降幅擴大0.7個百分點;天氣轉暖,鮮菜供應量增加,價格下降8.0%;鮮果和雞蛋供應充足,價格均下降2.2%。非食品中,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下降7.5%、8.2%和3.7%。
4月PPI同比-3.1%,降幅較上月擴大1.6個百分點;環比-1.3%,降幅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疫情全球大流行,歐美主要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外需疲軟,內需不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國內工業品價格繼續走低。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下降35.7%,降幅擴大18.7個百分點;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下降9.0%,降幅擴大1.2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下降3.0%,降幅擴大1.6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2.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1.6%;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由漲轉降,下降2.3%。
十一、PMI需求弱于生產,庫存上升,通縮加劇
4月制造業PMI為50.8%,較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環比繼續改善,但擴張力度有所減弱。分項來看:1)復工復產持續推進,生產保持復蘇勢頭。生產指數為53.7%,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2)需求恢復弱于生產,外需繼續惡化。新訂單指數為50.2%,較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低于生產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33.5%和43.9%,較上月下降12.9和4.5個百分點。3)供大于求,庫存壓力顯現。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9.3%,較3月繼續上升0.2個百分點,創2013年1月以來新高。4)價格持續下跌,通縮風險凸顯。出廠價格和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為42.2%和42.5%,較上月下滑1.6和3.0個百分點,企業利潤增長持續承壓。5)企業經營環比改善,中小企業仍需政策紓困。大中小型企業PMI指數分別為51.1%、50.2%和51.0%,較上月變化-1.5、-1.3和0.1個百分點。
4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2%,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景氣回升。1)建筑業加快恢復,新舊基建發力。建筑業商務活動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9.7%和53.2%,較上月大幅上升4.6和4.8個百分點。建筑業從業人員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為57.1%和65.4%,較上月大幅上升4.0和5.5個百分點。2)服務業穩步復蘇,行業分化。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1%,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14個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高于50.0%。其中,零售業、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高于55%;而住宿、文化體育娛樂、居民服務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三個月位于45.0%以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