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華為的事,周末全市場幾乎都在唱多國產替代,然而周一的市場反應卻有些打臉。
5月18日,A股市場收盤指數表現較為平淡,然而這種平淡背后有很多股票的跌幅卻較為巨大,特別是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半導體行業。受美國上周五晚上祭出的針對華為的“狠招”影響,周末幾乎全市場都在討論國產替代,并且認為華為產業鏈將是一次歷史級別的機遇。
然而周一早上開盤,市場的確也是如此反應預期,半導體個股多數開高,但開盤不久便出現了跳水行情。截至收盤,半導體50跌幅超過4%。
據WIND數據,中信半導體行業整體市值跌去560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半導體的標桿,過去不到1年時間漲了19倍的卓勝微(300782,股吧)跌停。與此同時,數據還顯示,從4月1日至今,從半導體行業ETF撤離的資金接近90億元。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預期差?盤后,華為發布關于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修改直接產品規則的媒體聲明:華為正在對此事件進行全面評估,預計我們的業務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也希望客戶和供應商與華為一起盡力消除此歧視性規則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聲明來看,華為顯然也是遇到了一些麻煩。
半導體崩掉560億
周一,市場呈震蕩走勢。早盤股指探底回升,午后沖高回落,個股分化極為嚴重,收盤漲停個股達60只,近40只個股跌逾9%。從整體來看,市場漲少跌多,上漲家數為1502只,下跌個股達2175只。
從結構來看,科技股全線殺跌,消費電子、蘋果、華為、5G概念持續走弱,半導體尾盤跳水。周末普遍看好的半導體跌幅居前,全天市值蒸發560億。
半導體行業的風向標,去年上市的大牛股,正宗的華為概念股卓勝微全天以跌停收報,市值蒸發約69億元。該股自上市之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漲幅高達19倍,即使按開板之后的價格計算,最高也有近400%的收益。
除卓勝微之外,韋爾股份(603501,股吧)、瀾起科技(688008,股吧)、匯頂科技(603160,股吧)、兆易創新(603986,股吧)等股票跌幅也較大。
從資金面的情況來看,素來有市場風向標之稱的ETF近期處于持續凈贖回狀態。半導體ETF主要有四個,分別是芯片ETF(159995),半導體50(512760),芯片基金(159801),半導體(512480)。這四個基金從4月1日到最新的數據,份額減少83億份,預計金額達90億元。其中,兩個芯片基金的份額大幅萎縮。
市場突然出現如此大的預期差,究竟是何原因?分析人士認為,從短期的情況來看,由于華為事件,整個產業鏈可能都面臨一些壓力。因為半導體這個產業是全球性的,一個國家很難擁有全部的技術和材料。而華為又是一個巨大的需求方,若華為需求減弱,依附于他的產業估值必然也會面臨調整。
科技牛的小曲折還是終場曲?
那么,大家一直在強調的科技牛、進口替牛、國產化牛是否要終結,抑或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曲折,并不影響長期趨勢?
站在產業的角度來看,國際博弈形勢的加劇,必然會進一步促進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上海證券袁威津表示,華為背后的半導體產業鏈是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產業的命門,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走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階段。中國唯有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半導體產業發展動力,并用好大基金與資本市場優化資源分配,加速推進產業發展。產業中不斷看到華為對內資企業的扶持,以及政策推動下產業鏈上下游的互相幫襯。也有幸看到科創板中大量“硬科技”資產獲得更好的融資渠道,相關產業鏈的上市公司也獲得強大的市場估值。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依舊處在朝陽階段,可以看成是10年前的手機產業鏈,相信國內半導體產業會在政策和科技周期共振下走向巨大的成長。
來自申港證券的資料顯示,美國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之地,目前在集成電路領域,美國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根據IC Insights的統計,以公司總部位置來劃分,2019年美國IDM公司營收占全球比例達51%,Fabless公司營收占全球比例更是達到了65%,總營收全球市占率為55%,遠超全球其他國家和地位。2020年一季度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前十企業中,有6家來自美國。國內華為海思第一次進入前十,但在規模上與英特爾、博通、高通等相比還相差甚遠。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2019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生產商銷售額前5的公司中,有3家來自美國,應用材料已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前十的公司中,有4家來自美國。目前,美國公司的設備遠銷全球,幾乎所有的晶圓代工廠都會用到美國的設備。目前,國內半導體行業整體水平與美國相差較大,但中美貿易摩擦,讓我們清醒認識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國內半導體行業已經得到高度重視,國產替代的進程必然加速進行。
從資金的角度來看,科技股、成長股回調可能也有資金擾動的原因。近期,國債期貨持續殺跌,本周一,10年期國債期貨再度大跌0.52%,10年期國債收益率來到了2.7%上方。
雖然近期銀行間的資金利率仍處于歷史低位,但預期之內的利率下行空間已經不是特別大。而作為估值和風險溢價的一個錨,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持續上行,這種趨勢會對成長股的估值構成一定壓力,而且會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科技類個股出現集體回調,可能也是估值壓力的一次集中釋放。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